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2:54:57
原文展示:
尊酒相逢,笑同是旧日天涯行客。花气轻浣兰襟,琵琶泪无迹。秋正悄疏灯自落,风潇洒桂华流席。截竹吹云,抽刀断水,天地宽窄。且休问吴国当年,甚湖里宇宙夜深觅。都向藕花多处,似桃源尘隔。清事满闲身又好,度冷香写上词笔。只怕传过江南,那人相忆。
白话文翻译:
在酒会相遇,彼此相笑,都是昔日天涯的行客。花香轻轻浸透衣襟,琵琶的泪水无迹可寻。秋天静静地,灯光渐渐熄灭,微风中桂花飘洒在席上。我吹着竹笛,云雾缭绕;我抽刀断水,天地宽广。暂且不问吴国的往事,何必在湖边宇宙夜深处去探寻。都在藕花盛开的地方,似乎与桃源隔绝了尘世的纷扰。清闲的事情满身而来,正好写下清冷的香气。只怕传到江南,那人会想起我。
注释:
- 琵琶泪无迹:指琵琶声带来的感伤,泪水无迹可寻,暗示心情的细腻与复杂。
- 秋正悄疏灯自落:描绘秋天的静谧,灯光缓缓熄灭,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截竹吹云,抽刀断水:比喻演奏乐器和分割水流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在的态度。
- 桃源尘隔:指代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洵,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诗作常展现出洒脱与细腻的风格,受到了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影响。
创作背景:
《琵琶仙 与江湖诸友泛舟东湖》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借与友泛舟东湖之际,表达对江湖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轻松的语调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在东湖泛舟的情景,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通过酒会相逢的场景,传达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既有对往事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超然。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日的宁静,灯光的渐暗和桂花的飘散,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念。尤其是“截竹吹云,抽刀断水”一句,既有对音乐的赞美,也暗含了对自由与不羁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情感的细腻刻画。诗人在闲适中反思人生,借酒浇愁,最终又将思念化为对友人的寄托,表现出一种深邃的情感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尊酒相逢,笑同是旧日天涯行客。:相聚时举杯欢笑,彼此都是曾经的旅人。
- 花气轻浣兰襟,琵琶泪无迹。:花香轻拂衣襟,琵琶声中含泪,情感难以言表。
- 秋正悄疏灯自落,风潇洒桂华流席。:秋天安静,灯光渐渐熄灭,桂花随风洒落在席上。
- 截竹吹云,抽刀断水,天地宽窄。:用竹笛吹奏云雾,仿佛在水中劈开天地,表现一种洒脱。
- 且休问吴国当年,甚湖里宇宙夜深觅。:不必追问过去的吴国故事,何必在这湖畔深夜探寻。
- 都向藕花多处,似桃源尘隔。:都在藕花盛开的地方,仿佛与理想桃源隔绝。
- 清事满闲身又好,度冷香写上词笔。:清闲的事情充盈身体,正好用来写下清冷的香气。
- 只怕传过江南,那人相忆。:只怕传到江南,那人会想起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旅行,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拟人:花香、桂花等意象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抒情性。
- 对仗:如“截竹吹云,抽刀断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洒脱、自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琵琶:象征音乐与情感,代表内心的感伤与思念。
- 桂花:象征秋天与美好,但也暗含孤独与思念。
- 藕花:代表纯洁与理想,象征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桃源:理想的世外桃源,象征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琵琶泪无迹”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开心 B. 伤感 C. 愤怒
- “截竹吹云”中的“截竹”指的是什么?
A. 切竹子 B. 演奏乐器 C. 采竹子
-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界 C. 过去的回忆
答案:
- B. 伤感
- B. 演奏乐器
- B. 理想境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友谊和孤独的思考,但李白的风格更加豪放与奔放。
- 《静夜思》:同样涉及思念,但着重于对故乡的怀念,情感更加直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详细探讨了清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 《古典诗词鉴赏》 - 介绍古诗词的鉴赏技巧和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