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3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34:37
送鲁玉太博挽词三首
梅尧臣
试问於天下,谁从百岁心。
短长从所尽,祸福乃相寻。
只以名宾实,那论古至今。
未能忘物境,空复叹人琴。
试问天下,谁能拥有百岁的心灵?
人生的长短都随其所至,祸与福自然相伴而来。
只要以名义为客,实质上又何必论古今呢?
未能忘却物质境界,只能空叹人和琴的无奈。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诗人。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而闻名。梅尧臣的作品多以咏物、抒情著称,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送鲁玉太博挽词三首》是梅尧臣为朋友鲁玉太博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友人的哀悼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本诗通过质问和反思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开头以“试问於天下”引起读者的关注,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哲思。诗中“短长从所尽,祸福乃相寻”一句,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祸与福总是相伴而生,显示了对命运的不屈服。同时,诗人还提到“只以名宾实,那论古至今”,表达了对名义与实质的思考,这种反差让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现实的复杂。
整首诗的基调是忧伤的,但又隐含着一种对人生的淡然态度。尤其是最后两句,通过“未能忘物境,空复叹人琴”的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人和琴的呼应,象征了人内心情感的孤独与难以忘怀的物质世界,形成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试问於天下,谁从百岁心。
诗人用反问的方式,发出对百岁长寿心灵的追问,表达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短长从所尽,祸福乃相寻。
人生的长度在于自我经历,祸与福则是命运的两面,交替出现。
只以名宾实,那论古至今。
以名义为客,强调内外的差异,暗示古今的无所谓。
未能忘物境,空复叹人琴。
对物质世界的依恋和对人情的叹息,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感。
整首诗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与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人情的脆弱和物质境界的无奈。
诗中提到“短长从所尽”,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人生的长短随缘
B. 人生的长度固定
C. 只有长寿才是理想
“未能忘物境”的意思是:
A. 忘记物质生活
B. 忘记人与琴的关系
C. 忘不了现实的束缚
梅尧臣与李白在对人生的感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李白的《赠汪伦》充满豪情,强调友情的珍贵与时间的流逝;而梅尧臣则更为内敛,通过对物质和内心的反思展现出人生的脆弱与无奈。两者在风格上形成对比,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