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1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9:00
生生亭
作者: 孟郊 〔唐代〕
滩闹不妨语,跨溪仍置亭。
置亭嵽嵲头,开窗纳遥青。
遥青新画出,三十六扇屏。
褭褭立平地,棱棱浮高冥。
一日数开扉,仙闪目不停。
徒夸远方岫,曷若中峰灵。
拔意千馀丈,浩言永堪铭。
浩言无愧同,愧同忍丑醒。
致之未有力,力在君子听。
翻译:滩水喧闹并不妨碍交谈,我跨过溪水仍然在这里安置亭子。亭子屹立在高处,窗户打开迎接远方的青山。那遥远的青山仿佛新画出来的,三十六扇屏风般的美景。亭子端庄地矗立在平地,棱角分明地浮现于高空。一天里我多次打开门窗,恍如仙人闪现,目光难以停留。远方的山丘虽值得赞美,但不如这中间的灵秀之峰。我的理想高达千余丈,长久的言辞将铭刻在心。这样的言辞无愧于我,然而我却因自愧而醒悟。虽然表达未必有力,真正的力量在于君子倾听。
孟郊(751年-814年),字君平,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尤其在穷困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中。
《生生亭》创作于孟郊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诗中描绘的亭子象征着一种理想的栖息地,是诗人心灵的寄托。此时的社会环境下,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加剧,孟郊通过此诗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价值的思考。
《生生亭》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作。开篇通过描绘水流与亭子的宁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关系。诗人以“滩闹不妨语”引入,表明尽管环境喧闹,但心灵的交流依旧可以进行,体现出诗人对沟通与理解的渴望。
接着,诗中提到“遥青新画出,三十六扇屏”,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示了亭子与远方青山之间的互动,仿佛将自然的美景引入亭中,形成了一个理想的栖息之地。这一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也象征着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反思自己的理想与现实,表达了一种自我觉醒的状态。“徒夸远方岫,曷若中峰灵”,他意识到,远方的美丽虽值得赞美,但更重要的是眼前的灵秀与真实。这一转折不仅突显了诗人对现实的思考,也传达了追求内心真实的信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孟郊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与哲学深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追求,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强调了内心真实与外在美的统一。诗人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最终选择了内心的灵秀,展现了深邃的哲思与人文关怀。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遥青”指的是?
填空题:诗的最后一句“力在君子听”中,“君子”指的是__。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远方美景的绝对赞美。 (对/错)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郊的《生生亭》,并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