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赠昙禅师(梦中作)

《赠昙禅师(梦中作)》

时间: 2025-05-07 23:46:33

诗句

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

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46:33

原文展示

赠昙禅师(梦中作)

五年不入慈恩寺,
今日寻师始一来。
欲知火宅焚烧苦,
方寸如今化作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五年来未曾到访慈恩寺,今天特意前来拜访禅师的情景。他想要了解世间的痛苦,意识到内心的执念已经化为虚无。

注释

字词注释:

  • 五年:指时间的流逝,强调作者与寺庙的隔离感。
  • 慈恩寺:唐代著名寺庙,象征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 火宅:佛教术语,指世间的烦恼和痛苦的地方。
  • 方寸:心中,心灵的空间。
  • 化作灰:象征心灵的消逝与对痛苦的觉悟。

典故解析:

  • 火宅焚烧:源于佛教教义,意指人们在世间的生活如同在火焰中,必须通过修行才能超脱苦海。此典故强调了世间的无常与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常关注社会民生,作品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对人生苦痛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体悟。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后,选择回归内心,寻求精神的寄托。

诗歌鉴赏

《赠昙禅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折射出白居易对人生的反思与对佛教智慧的渴求。诗的开头提到五年未入慈恩寺,既表现了与佛教思想的疏离,也暗示了人生的变迁。接着“今日寻师始一来”透露出他重新寻求内心平静的决心。

诗中“欲知火宅焚烧苦”一句,运用了佛教的比喻,火宅象征着世间的烦恼与痛苦,而“方寸如今化作灰”则是对内心的觉醒,说明他意识到内心的执念已经化为虚无。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展示了白居易对人生苦痛的沉思,以及对精神解脱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五年不入慈恩寺:表达了长时间未见的失落感。
  2. 今日寻师始一来:显示出此行的重要性与期待。
  3. 欲知火宅焚烧苦:引入佛教的痛苦观,强调世间的无常。
  4. 方寸如今化作灰:内心的觉悟与释怀,感受到痛苦的无奈与虚幻。

修辞手法:

  • 对比:五年未见与今日相聚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世间的痛苦比作焚烧的火宅,生动形象。
  • 象征:灰烬象征着内心的虚无与清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苦痛的反思,体现了白居易对佛教智慧的追求,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渴望,显示出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慈恩寺:象征着智慧与慈悲,代表着寻求解脱的地方。
  • 火宅:象征着世间的烦恼与痛苦。
  • 灰烬:象征着虚无与解脱,体现内心的觉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寺庙名称是什么?

    • A. 慈恩寺
    • B. 观音寺
    • C. 普陀寺
  2. “火宅”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痛苦
    • C. 快乐
  3. 诗人用“方寸如今化作灰”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悲伤
    • B. 释怀
    •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赠昙禅师》与王维的《终南山》在主题上都探讨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但白居易更注重内心的苦痛与解脱,而王维则更多描绘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查询

读元遗山送李参军诗因寄铁崖 读莲洋集书后 崇安寺 赠田琢如 龙眠山 游龙眠 梦坡招饮春宵楼壶丈诗先成依韵叠赋二章 其二 梦坡招饮春宵楼壶丈诗先成依韵叠赋二章 其一 中山纸用山谷奉答茂衡赠纸长句韵 浪淘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戎事倥偬 呋喃西林 先字旁的字 行字旁的字 枉道速祸 铣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争求 废书长叹 破结尾的成语 艮字旁的字 弓字旁的字 头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南宁市 玺诰 信眉 犬字旁的字 蹈汤赴火 志坚行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