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4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40:04
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作者: 钱起 〔唐代〕
向山看霁色,步步豁幽性。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石门有馀好,霞残月欲映。
上诣远公庐,孤峰悬一径。
云里隔窗火,松下闻山磬。
客到两忘言,猿心与禅定。
全诗翻译:
向山望去,天空清澈,步步深入,心境也渐渐开阔。
阳光反射在流动的水面上,寒冷的天空下,千山万壑显得格外清晰。
石门外的景色依然迷人,残霞映照着欲升的明月。
我来到远公的居所,孤峰上通往庐舍的小径悬于半空。
在云雾中,窗外的火光似乎被隔绝,松树下隐约传来山间的磬声。
客人到来时,彼此都忘却了言语,猿猴的心思与禅意交融。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钱起(约 730-799),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今江苏,著有《钱氏诗集》。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语言清新,情感细腻,常流露出淡淡的禅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诗人游历南山西峰,感受自然的宁静与清幽,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理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季南山的幽美景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向山看霁色,步步豁幽性”以清朗的天空引入,渐入山林,描绘出心境的开阔,暗示自然之美能净化心灵。接下来“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景色的沉醉,流动的水光与寒冷的天空构成鲜明对比,突显出秋天的清澈和宁静。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石门有馀好,霞残月欲映”的美景,视觉与意象的结合,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仙境。接着提到的“云里隔窗火,松下闻山磬”,则引入了人文气息,窗外的火光与松下的磬声,增添了禅意,并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两句“客到两忘言,猿心与禅定”更是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表明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需要言语,心灵的沟通才是最深切的。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内心宁静和超然境界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南山的秋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霁色”指的是什么?
A. 雨后晴朗的天空
B. 夕阳西下的景象
C. 大雪纷飞的冬天
D. 春花烂漫的时节
“云里隔窗火”表达了什么意境?
A. 火光明亮
B. 隔绝与自然的联系
C. 温暖的感觉
D. 夜晚的寂静
“客到两忘言”中“忘言”是指什么?
A. 忘记彼此的名字
B. 不再交流
C. 心灵上的沟通
D. 说出内心的秘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