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咏怀(一作咏情,一作感寓)

《咏怀(一作咏情,一作感寓)》

时间: 2025-05-10 10:24:36

诗句

浊水心易倾,明波兴初发。

思逢海底人,乞取蚌中月。

此兴若未谐,此心终不歇。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24:36

原文展示

咏怀(一作咏情,一作感寓) ——孟郊

浊水心易倾,明波兴初发。
思逢海底人,乞取蚌中月。
此兴若未谐,此心终不歇。

白话文翻译

诗人将自己的心情比作浊水,轻易地倾倒,面对心中初起的波澜,虽思念海底的人,却只能向蚌中索取月亮。这样的情感若是未能调和,那么我的心情将永远不休止。

注释

  • 浊水:指混浊的水,象征不清晰的情感。
  • 心易倾:心情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倾斜,流动不定。
  • 明波:清澈的波浪,象征心中初起的情感波动。
  • 思逢:思念相逢,渴望见到某人。
  • 海底人:比喻远方的人,可能指心中的理想或爱人。
  • 乞取:乞求、索取。
  • 蚌中月:象征美好而又难以得到的事物,月亮通常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此兴若未谐:这份情感若是未能得到回应。
  • 此心终不歇:我的心情将永不停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白云,唐代诗人,以其悲苦的身世和清新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讽刺时弊为主,尤其擅长七言绝句。

创作背景: 《咏怀》这首诗写于孟郊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感到无奈。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理想、情感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诗歌鉴赏

《咏怀》是一首充满情感波动的诗,诗人通过“浊水”和“明波”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心情的复杂与矛盾。一方面,浊水象征着他内心的不安与困惑;另一方面,明波的兴起则暗示着他心中仍有希望和激情。诗人对于“海底人”的思念,表现出他对理想与情感的追求,而“蚌中月”的意象则代表了美好而遥不可及的梦想。最后一句“此心终不歇”道出诗人内心的执着与痛苦,尽管现实无法如愿以偿,但他对情感的追求依然未曾停止。这种情感的坚韧与执着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孤独与悲哀,正是孟郊诗歌的魅力所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浊水心易倾:心情受到外界的影响,像浊水一样容易倾斜,表现出内心的不稳定。
    2. 明波兴初发:心中涌起新的情感波动,暗示着他对某种情感的初步觉醒。
    3. 思逢海底人:思念着远方的人,可能是某种理想化的情感寄托。
    4. 乞取蚌中月:向难以得到的理想求索,代表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5. 此兴若未谐:这份情感如果没有得到回应。
    6. 此心终不歇:心情将永远不停止,表现出一种坚定不移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浊水”和“明波”比喻心情的变化。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理想与情感的执着追求,尽管现实的困境让人无奈,但心中的情感依然在不断波动,永不平息。

意象分析

  • 浊水:象征混乱与不安的情绪。
  • 明波:象征清晰的情感与希望。
  • 海底人:象征理想与渴望。
  • 蚌中月:象征难以获得的美好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浊水”象征什么?
    A. 清澈的情感
    B. 混乱的心情
    C. 美好的理想
    答案:B

  2. “蚌中月”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现实的困惑
    B. 理想的追求
    C. 友情的温暖
    答案:B

  3. 诗人对“海底人”的思念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渴望
    C. 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诗词对比: 孟郊的《咏怀》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表达了对理想或情感的思念,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前者通过清晰的意象展现了内心的波动,后者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情感的忧虑。两者都反映了唐诗中个人情感的深刻探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示子遹 七月十一日雨後夜坐户外观月 村舍 病起偶到复庵 天气作雪戏作 独游 春雨中偶赋 再用前韵不依次 书叹 赠道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立字旁的字 包含捶的成语 天不绝人 无字旁的字 垢结尾的成语 小屈大伸 虐结尾的成语 怒目相视 金符 封侯万里 尣字旁的字 睡卧不宁 邻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雨字头的字 凄单 俵扬 小葱拌豆腐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齐字旁的字 三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