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3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36:02
《偷诗》
作者:孟郊〔唐代〕
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
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
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
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
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
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
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
这首诗的意思是:饥饿的狗啃食枯骨,自己也忍不住流口水。如今的诗文和古代的诗文,各自都让人感到可怜。就像婴儿吃桃子,嘴巴上沾满了蜜糖。只是那味道微乎其微,怎么能逃避时间的变化呢?我独自在绳床上坐着,默默欣赏着所传承下来的文字。最终,我会放弃文字,写出一篇逍遥的文章。从古至今,文字都是干净的,君子不以此为荣。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孟氏,唐代著名诗人。他以诗歌的直率和深情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孟郊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偷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诗歌繁荣之时。孟郊的诗歌风格与当时的流行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理解和对古今文化的思考。
《偷诗》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比古今诗文,表达了对当下文学的失望和对古代文化的怀念。首句“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对物质和精神双重饥渴的感受,揭示了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常常感到的无奈与渴望。
接下来的“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受,诗人对当代诗文的不满,仿佛在说这些文字无法传达更深的情感或思想。与此对应的“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则以婴儿的天真无邪来反衬文学的乏味,显示出人们对深刻内涵的渴望。
“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一句,表达了尽管有些文学作品仍有其味道,但在时间的长河中却显得微不足道。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诗人独处的情景,体现出他对文字的思考与反思,最终他意识到,或许放弃文字,去写一篇逍遥的篇章,才是更好的选择。
整首诗通过对比、隐喻等手法,深刻地探讨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文学创作的深思。
诗歌探讨了文学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对古今文化的反思,强调了追求心灵自由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与隐喻,诗人展现了对当代文学的失望,同时也对古代文化的怀念,折射出人们在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挣扎。
《偷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的“饿犬”象征着什么?
诗人最终选择放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