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9:42
二月十一日崇国寺踏月
作者:袁宏道 〔明代〕
寒色浸精蓝,光明见题额。
踏月遍九衢,无此一方白。
山僧尽掩扉,避月如避客。
空阶写虬枝,格老健如石。
霜吹透体寒,酒不煖胸膈。
一身加数毡,天街断行迹。
虽有传柝人,见惯少怜惜。
惜哉清冷光,长夜照沙碛。
寒色的光芒浸润着天空,明亮的月光照射在寺庙的匾额上。
我踏着月光走遍大街小巷,唯独没有一片白色的地方。
山中的和尚都关上了门,像是避开月光一样避开客人。
空旷的台阶上影子勾勒出虬曲的枝干,古老而坚固如石。
霜寒透体,酒也无法温暖我的心怀。
我身上加了几层毛毡,街道上已经没有我的行踪。
虽然有传来报时的声音,但见多了也少了怜惜。
可惜这清冷的月光,漫漫长夜照耀着沙土与岩石。
作者介绍:袁宏道(1550-160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宗道。与弟弟袁宗道、袁中郎并称为“袁氏三兄弟”,以诗文名世。其作品以清新自然、简练深刻著称。
创作背景:写于明代的崇国寺,正值二月寒冬,诗人漫步于月夜,感受到寒冷与孤寂。此时,正是他对生活的沉思与对自然的感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袁宏道在崇国寺的月光下,感受到自然的冷清和人生的孤独。开头两句通过“寒色”和“光明”,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月光在寒冷夜空中的清冷与明亮。接着,诗人踏月而行,游走于大街小巷,却发现无处可寻的温暖和明亮,反映出内心的孤寂。在“山僧尽掩扉,避月如避客”中,诗人传达出一种对人际交往的疏离感,和尚的避月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隔阂,似乎表明社会的冷漠。
整首诗的意象交错,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心灵深处的探讨。通过“霜吹透体寒,酒不煖胸膈”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酒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感,寒冷的霜气不仅侵袭身体,也深入心灵,令人倍感无奈。最后“惜哉清冷光,长夜照沙碛”一句,既是对月光的感慨,也是对漫长孤独夜晚的无情叹息。整首诗在清冷的意象中,透漏出一种无奈而又深邃的哲理,体现了袁宏道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夜的冷清与孤独,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悟和对温暖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九衢”指的是哪种地方?
“山僧尽掩扉,避月如避客”表达了什么情感?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