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游冶城山 其一

《游冶城山 其一》

时间: 2025-05-02 14:30:03

诗句

飞龙已废前朝榜,万岁新更此地颜。

何事游人浑不解,叩门犹问冶城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30:03

原文展示

游冶城山 其一
作者: 史鉴 〔明代〕

飞龙已废前朝榜,
万岁新更此地颜。
何事游人浑不解,
叩门犹问冶城山。

白话文翻译

飞龙已经不再,前朝的光辉已归于废墟,
万岁之下,这里换上了新颜。
游人为何对此毫无理解,
叩门时竟还询问冶城山的事。

注释

  • 飞龙:象征着前朝的辉煌和权力,指的是历史上的朝代更替。
  • 冶城: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可能是指冶城这一地方的历史背景。
  • 游人:泛指来游玩的游客,表达他们的无知或对历史的无感。
  • 叩门:形象地表现出游人对冶城的向往与探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鉴,明代诗人,其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慨,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史鉴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深思与对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

《游冶城山 其一》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变迁与历史兴衰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游人对冶城的疑惑,反映出人们对历史的无知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游冶城山 其一》是一首包含深刻历史感与游人无知的诗作。开篇“飞龙已废前朝榜”,直指历史的更替与帝王的兴衰,暗示着昔日的辉煌已不再,仿佛飞龙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接着“万岁新更此地颜”,表现出时光流转后,尽管景色更新,但历史的痕迹依然深埋于土地之中。

在第三句中,诗人转向游人,提出“何事游人浑不解”,表现出对游人历史无知的感慨,似乎在质疑他们为何不能理解这片土地曾经的故事。而最后一句“叩门犹问冶城山”则以生动的画面感结束,游人虽已到访,却仍对冶城的历史一无所知,反映出人们对历史的遗忘与对现实的无知。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邃的意蕴,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索,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与对游人无知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飞龙已废前朝榜:飞龙象征着权力与荣耀,已成过去,隐喻历史的消逝。
  2. 万岁新更此地颜:虽然时光流逝,这片土地的新面貌却掩盖了过去的辉煌。
  3. 何事游人浑不解:游人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毫无了解,表现出无知与淡漠。
  4. 叩门犹问冶城山:形象地描绘游人对冶城的探寻,暗示他们对历史的无知。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无知,展现出强烈的历史感。
  • 象征:飞龙作为权力与荣耀的象征,通过它的消逝反映出历史的转变。
  • 拟人:游人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他们对历史的探询与无知。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游人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反思与无奈,揭示了人们对过去的遗忘和对现实的漠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龙:象征权力与辉煌,代表历史的兴起。
  • 冶城:作为地名,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飞龙”象征什么?
    A. 现实的景象
    B. 权力与荣耀
    C. 游人的疑惑

  2. 诗人对游人的态度是?
    A. 赞扬
    B. 无奈与叹息
    C. 冷漠

  3. “万岁新更此地颜”意指:
    A. 新的时代到来
    B. 旧的历史被遗忘
    C. 游人的到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但其更侧重于个人的悲剧与时代的沉重,而史鉴的诗则通过游人的视角,展现了对历史的冷漠与无知。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史鉴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词的历史与文化》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与诸同年贺座主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 周至县北楼望山 自此后诗为畿尉时作。 得袁相书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见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 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 秋槿 村夜 读老子 经溱洧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閠字旁的字 厂字头的字 炊粱跨卫 闲情逸致 另起炉灶 戏词 一见了然 铜铸铁浇 警竦 天涯比邻 CDC 心字底的字 白字旁的字 倒八字的字 庙幄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