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5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55:37
游岘山次韵三首 ——陈与义
转路山突兀,众山之所望。
懒融不下山,揖山会虚堂。
大空出盘嬉,小空时侍傍。
我游瞻铁凤,力尽随木羊。
石窗非人世,意欲凌风翔。
巉巉窗中人,出定发有霜。
过眼几浮烟,关身一禅床。
教我安心法,入鸟不乱行。
似知使君尊,起炷柏子香。
陇云亦堪寄,分作我归装。
好在窗前竹,伴师老苍苍。
这首诗描绘了岘山的壮丽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境界。山路曲折,岘山高耸入云,令人向往。我懒得继续融入这山中,只想在这里的虚堂中欢迎山的到来。开阔的天空下,时而有盘旋的鸟儿嬉戏,时而有小动物陪伴在旁。我在这里游览,目光追寻铁凤的身影,体力耗尽时只好随意游荡。石窗之外似乎与世隔绝,我渴望能够飞翔在风中。窗前的高人,出定之后似乎已被霜打。眼前的浮云如烟般消逝,而我身边只是一张禅床,教我如何安心静坐,不被外界纷扰。似乎知道我这位尊贵的使君,将柏子香点燃。陇上的云彩也可寄情于此,分作我归途的行装。窗前的竹子,陪伴着我这位苍老的老师。
陈与义,字履常,号青溪,是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该诗写于作者游览岘山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诗人以山水为引,表达了心灵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脱。
《游岘山次韵三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中描绘的岘山,既是外在的自然景观,也是内心的精神寄托。开篇以“转路山突兀,众山之所望”引入,生动刻画了岘山的高耸与雄伟,表现了诗人对山的仰望和敬畏。接着“懒融不下山,揖山会虚堂”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选择,既向往山的深邃,又不愿深入其境。诗人通过描绘大空、小空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的动态美,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石窗非人世,意欲凌风翔”中,诗人渴望超脱世俗,追求一种飘逸的境界,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而“过眼几浮烟,关身一禅床”则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内心的宁静,反映了禅意的深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过眼几浮烟”用浮烟比喻人生的短暂,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诗人的感慨。对仗工整的句式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使得整首诗更加和谐。
整首诗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心的宁静与人生的短暂展开,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岘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选择题:诗中描绘的山是什么名字?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石窗”象征着__。
判断题:诗人对自然的描绘表现出一种热爱与向往。(对/错)
《游岘山次韵三首》与王维的《山中问答》均以山水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但王维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陈与义则更强调超脱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