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7:41
六州歌头·高皇神武
作者: 李訦 〔宋代〕
高皇神武,善驾驭豪英。
攘北狄,驱群盗,命天膺。
救苍生。奈梦绕沙漠,隔温清,
屈和好,召大将,归兵柄,
列枢庭。公指汴京。
威已振河洛,不顾身烹。
失一时机会,嗟左衽吾民。
痛岳家军。孰扶倾。
久沉冤愤,七十载,还复遇,
帝王真。表遗烈,锡王号,
日照临。激士心。
始认安刘计,宁祸己,是忠臣。
我乘传,访壁垒,想精明。
英气凛然若在,仍题扁昭揭天恩。
笑原头芳草,一死不能春。
交怨人神。
这首词歌颂了高皇的神武和治国之才,善于驾驭豪杰和英才。他成功地驱逐了北方的敌人,打击了盗匪,得到了天命,拯救了百姓。然而,梦境中的沙漠使人无法释怀,温暖的情感被隔离。他招募大将,掌握军权,设立在枢密院,指挥汴京,威名已在河洛之间流传,不顾个人生死,感叹失去了一次机会,痛心于左衽的人民,谁能来扶持这个倾覆的局面?经过七十年的冤屈,终于遇到了真正的帝王,继承了前朝的烈士遗志,得到了王号,光芒照耀大地,激励了士人的心志。开始领悟安刘的计谋,宁愿自我受难,也要忠于国家。我乘车出行,探访边界,寻求明智的决策。英气依然如故,仍然题写匾额,昭示国家的恩泽。即使到了芳草茵茵的春天,死去也无法再复生,交织着神人之间的怨恨。
李訦,字惟恭,号德山,宋代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风格豪放而又充满激情。
《六州歌头·高皇神武》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和内忧外患,作者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赞美,反映了对国家安定和百姓安宁的渴望。
《六州歌头·高皇神武》以豪放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高皇(赵匡胤)的丰功伟绩。开头描绘了高皇的神武,强调了其在国家危难时刻的作用,表现出对其治国理政才能的钦佩。词中提到的“攘北狄,驱群盗”,生动地描绘了高皇在军事上的功勋,体现出一种豪情壮志。
随着诗歌的深入,作者转向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百姓困苦的同情和对失去机会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尤其是“久沉冤愤,七十载”一句,揭示了历史的沉重和百姓的苦难,令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个人的渺小。
整首词通过对比和对历史的回顾,表现出对忠臣的敬仰与对“安刘计”的认同,描绘出一个希望与斗争并存的画面。最后一句“交怨人神”,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表达了在历史长河中,人与神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高皇的神武形象,传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展现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渺小,同时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与对未来的期盼,情感基调深沉而激昂。
高皇神武指的是哪位皇帝?
A. 赵匡胤
B. 赵佶
C. 赵构
D. 赵匡义
词中提到“攘北狄”,其意为:
A. 招募士兵
B. 驱逐敌人
C. 平定内乱
D. 和平谈判
“久沉冤愤,七十载”中的“冤愤”主要指什么?
A. 官员贪污
B. 百姓痛苦
C. 战争带来的伤害
D. 个人失落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