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奉和对雪(一本作奉和王相公喜雪)

《奉和对雪(一本作奉和王相公喜雪)》

时间: 2025-05-03 19:49:19

诗句

春雪偏当夜,暄风却变寒。

庭深不复扫,城晓更宜看。

命酒闲令酌,披蓑晚未冠。

连营鼓角动,忽似战桑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49:19

原文展示:

春雪偏当夜,暄风却变寒。
庭深不复扫,城晓更宜看。
命酒闲令酌,披蓑晚未冠。
连营鼓角动,忽似战桑干。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雪偏偏在夜里纷纷而下,温暖的春风却转为寒冷。
庭院深处不再打扫,城外晨光更显得宜人。
我叫人请来美酒,悠闲地品尝,披上蓑衣却还未戴上帽子。
连绵的营帐中鼓角声响起,仿佛是战斗的号角在召唤。

注释:

字词注释:

  • 偏当夜:偏偏在夜晚;
  • 暄风:温暖的风;
  • 庭深:庭院深处;
  • 命酒:叫人来酒;
  • 闲令酌:悠闲地品尝;
  • 披蓑:披上蓑衣;
  • 连营:连绵的营帐;
  • 鼓角动:鼓声和号角声响起;
  • 战桑干:这里指的是战斗场面,桑干为古地名,象征战斗的激烈。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桑干”,指的是与战争相关的历史背景,可能与唐代的某些战役有关,表现出作者对战事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约公元9世纪),唐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政治动荡和战事频繁的时期,作者以雪为引子,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战争的忧虑。

诗歌鉴赏:

《奉和对雪》是一首充满春意却又透着一丝寒意的诗。诗的开头以“春雪”引入,暗示了春天与冬天的交替。春雪在夜里悄然降临,给人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感觉,而随之而来的“暄风却变寒”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春天里气候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不仅体现在天气上,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接下来的“庭深不复扫,城晓更宜看”,展示了诗人对庭院深处雪景的懒散与欣赏。诗人似乎在享受这一刻的宁静与美丽,而不愿去打扫的心情则反映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接着,诗人提到“命酒闲令酌”,这显示出他对生活的享受与对朋友的邀请,表现出一种人际交往的温暖。

而最后两句“连营鼓角动,忽似战桑干”则将整个诗的情感推向高潮,突显出一种战乱的紧迫感。营帐中的鼓声和号角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争的来临,使得原本悠闲的氛围瞬间变得压抑。诗人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对战争的无情和人间的苦难有了深刻的反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比与冲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雪偏当夜:春天的雪正好在夜晚降下,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 暄风却变寒:原本温暖的春风却转为寒冷,反映出天气的不稳定。
  3. 庭深不复扫:庭院深处的雪不再去扫,表现出一种懒散的心态。
  4. 城晓更宜看:晨光中的城外风景更显得宜人,暗示着诗人对美的欣赏。
  5. 命酒闲令酌:请来美酒,悠闲地品尝,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享受。
  6. 披蓑晚未冠:披着蓑衣却还未戴上帽子,暗示着诗人悠闲的生活状态。
  7. 连营鼓角动:营帐中鼓声和号角声响起,暗示着战争的来临。
  8. 忽似战桑干:这声音仿佛与战斗相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出对战争的忧虑。

修辞手法:

  • 对比:春雪与寒风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气候变化的感受。
  • 拟人:将雪和风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景象更加生动。
  • 象征:雪象征着纯洁和宁静,而鼓声则象征着战争和动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雪的美丽与战乱的紧迫感,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间苦难的深刻思考。诗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不忘关注社会的动荡与人类的命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雪: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然而也暗含着春天的不确定性。
  • 暄风:代表春天的温暖,但随后的寒冷却打破了这份温暖。
  • 庭院:象征着家庭的温馨与宁静。
  • :象征着社交与友谊,表现出生活中的乐趣。
  • 鼓角:象征着战争与冲突,提醒人们注意社会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雪”在什么时间降临?
    A. 白天
    B. 夜晚
    C. 清晨
    D. 傍晚

  2. 诗人对待庭院深处的态度是?
    A. 急于打扫
    B. 悠闲欣赏
    C. 忽略不顾
    D. 感到厌烦

  3. “连营鼓角动”表明了什么?
    A. 诗人沉浸在美酒中
    B.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C. 战争的紧迫感
    D. 春天的来临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皇甫冉的《奉和对雪》在描绘春天的美丽时,更多地关注了自然与战争的冲突,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忧虑。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的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

相关查询

小雪前三日锺冠之约余侍老人行山舟发后洪入 寿程宰三首 口占酬俞端叔牡丹 次李参政晚春湖上口占十绝 泥溪 送游考功将漕夔门七绝 送潜同年调官归 颜延年三月三日率尔成诗前诗重韵太率可笑 次韵七夕 入少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东门之达 包含愁的成语 炭盆 鬼字旁的字 莝草 里字旁的字 灾恙 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蝶乱蜂狂 矛字旁的字 潜山隐市 鹤结尾的成语 钩玄猎秘 残民害理 黄字旁的字 卝字旁的字 包含埋的成语 监主自盗 山回路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