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叔父给事挽词十首 其一

《叔父给事挽词十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7 17:12:15

诗句

元祐宗臣考十科,公居八九未为多。

功名身后无瑕点,孝友生知不琢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12:15

原文展示:

叔父给事挽词十首 其一
黄庭坚

元祐宗臣考十科,
公居八九未为多。
功名身后无瑕点,
孝友生知不琢磨。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挽词写道:
在元祐年间,宗臣如果参加十次科举,能有八九次成功,已经算是不少了。
功名在身后并没有任何瑕疵,孝顺和友爱则是生而知之,无需刻意去雕琢。

注释:

  • 元祐:宋哲宗的年号,表示特定时期的政治及文化背景。
  • 宗臣:指宗族中的臣子,强调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 考十科:科举考试的不同科目。
  • 公居八九未为多:公,指的是一般人,居于八九次的成功并不算多,表示科举的艰难。
  • 功名:指通过科举而获得的名誉和地位。
  • 瑕点:瑕疵,指缺陷或不足。
  • 孝友:指孝顺和友爱,是儒家推崇的品德。
  • 琢磨:雕琢、打磨,指精心的修饰和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系苏轼的朋友。他的诗风豪放,语言清新,尤其擅长于山水田园诗,常以细腻的情感表现自然的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失去叔父之际,表达了对亲人的悼念与对其一生成就的肯定,体现出诗人与家族的紧密联系和对传统儒家价值的认同。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叔父给事挽词十首 其一》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已故叔父的追思和敬意。诗中通过提及科举的成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重视。第一句提到宗臣的科举成功,暗示着在当时的社会中,科举是人们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而“公居八九未为多”则表达了对科举难度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对成功的不易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了对人品的赞扬,强调了孝友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是自然流露而非后天雕琢的。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不仅缅怀了叔父的功名,更重视其为人处世的品德,展现了深厚的家族情感和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整首诗在表达对逝者的怀念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令人感受到那种超越功名利禄的深沉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元祐宗臣考十科:指出在元祐年间,科举考试的普遍性。
  2. 公居八九未为多:强调成功的相对性,暗示科举竞争的激烈。
  3. 功名身后无瑕点:表明对叔父成就的肯定,功名光辉。
  4. 孝友生知不琢磨:强调孝顺友爱是自然的美德,非人为修饰。

修辞手法

  • 对比:功名与品德的对比,突出内在价值。
  • 排比:整首诗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功名与品德的反思,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赞美,体现了黄庭坚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对传统家庭观念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功名:象征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
  • 孝友:代表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元祐”是哪个朝代的年号?

    • A. 唐
    • B. 宋
    • C. 明
  2. 诗中提到的“公居八九未为多”意指?

    • A. 科举考试的成功率高
    • B. 科举考试的难度大
    • C. 人生的成功不重要
  3. “孝友生知不琢磨”强调了什么?

    • A. 亲情
    • B. 功名
    • C. 道德品质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杜甫的诗歌同样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态度的感悟,但黄庭坚更强调内在的道德品质,而杜甫则更注重时局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参考资料:

  • 《黄庭坚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概述》

相关查询

至开化里寿春公故宅 寒食 答重阳 题桐叶 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寄 采玉行 与幼遐君贶兄弟同游白家竹潭 沣上寄幼遐 谢栎阳令归西郊,赠别诸友生 始夏南园思旧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鬯字旁的字 多元化 自来 自我陶醉 舞弄文墨 毛举细故 尢字旁的字 包含朴的成语 戈字旁的字 鸬鸟船 狎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痛痒相关 包含恋的成语 乚字旁的字 衣字旁的字 有幸有不幸 飘籓坠溷 录音带 阵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