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2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26:21
冶百鍊之金,而中黄钟之宫。
琢无瑕之玉,而成夜光之璧。
可用飨帝,可用活国。
师旷不世而无闻,韫椟藏之而无闷。
士亦何得于山林,元勋而荩谷也故肥遁。
这首诗通过对金、玉的精炼与雕琢,表达了对人才的赞美。金经过百炼,才能够在黄钟的宫中发出美妙的音色;玉经过琢磨,才能化为夜光璧,供帝王享用,或用于治国安民。然而,像师旷这样的才子却不被世人所知,如同被藏在宝匣中的珍宝,尽管没有烦恼。士人又如何能在山林中寻得名声呢?元勋们实际上是因为隐匿在荩谷中而享有丰厚的生活。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并推崇陶渊明的隐逸精神。
《李冲元真赞》是黄庭坚赠与李冲的诗作,李冲是一位道教高人,诗中通过对金玉的比喻,表达对人才的重视与对隐逸士人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与现实的无奈。
《李冲元真赞》通过细腻的比喻,展现了对人才的高度赞美。诗的开头以“冶百鍊之金”和“琢无瑕之玉”两组意象,强调了无论是金还是玉,都需要经过反复的锻造和雕琢,才能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这不仅是对物质的赞美,更是对人才能够升华的隐喻。在古代社会,人才既是国家的栋梁,又是个人的追求,诗中提到的“可用飨帝,可用活国”,则清晰地表达了人才对帝国的重要性。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转向了隐逸士人的悲哀,提到师旷虽然才华横溢,却未能为世人所知,反映了对社会的不满。士人虽有志于山林,最终却难以获得应有的声誉。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人才的价值,也揭示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使得整首诗在赞美与惋惜之间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强调了对人才的赞美与重视,同时也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批判,反映了作者对隐逸士人的理解与同情。
这些意象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还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渴望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师旷”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春秋时期的音乐家
b) 唐代的诗人
c) 宋代的书法家
d) 汉代的政治家
诗中“琢无瑕之玉”比喻的是?
a) 物质财富
b) 人才的完美
c) 自然景观
d) 道德修养
诗中提到的“可用飨帝”意指?
a) 人才可供帝王享用
b) 人才可以隐居
c) 帝王需要珍宝
d) 社会对人才的忽视
答案:
以上内容为对《李冲元真赞》的详细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