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0:46
南柯子 赠马怀玉
作者: 马钰 〔元代〕
意动心须动,心除意亦除。
无无寂寂寂还无。
神气和同,子母得安居。
莫觅曹溪路,何须问尾闾。
真清真静养真如。
真乐真闲,真个好功夫。
这首诗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空灵。意思是:心意要随心而动,若心中没有了意念,意念也就自然消失了。在无与有之间,仍然是那份无所依赖的寂静。神与气相互融和,母与子都能安稳居住。何必去寻找曹溪的道路,问询尾闾的去向?真正的清静与真实的修行,能够让人获得真正的快乐与闲适,这才是最好的修行。
马钰(生卒年不详),元代高僧,著名的道教和佛教思想家,擅长诗词,尤其在道教文化中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多涉及禅宗和道教修行,展现出深邃的哲理和高远的境界。
《南柯子》这首词作于元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和佛教的融合和人们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马怀玉是他的朋友,诗是赠送给他的,意在鼓励其修行与探索内心的真实境界。
这首《南柯子》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吸引了众多读者。诗中通过对“心”和“意”的探讨,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对真理的追求。开篇“意动心须动,心除意亦除”通过对比,揭示了心与意之间的关系,暗示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需要超越心意的波动,以达到真正的宁静。接下来的“无无寂寂寂还无”,不仅是对无与有的辩证思考,更是对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道家哲学的特质。整首诗在意象上充满了禅意,尤其是“神气和同,子母得安居”,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显示出对内心安宁的向往。
而“莫觅曹溪路,何须问尾闾”则是对寻找修行路径的反思,强调了内心的真实体验比外在的寻找更为重要。结尾的“真乐真闲,真个好功夫”则是对修行成果的总结,指出了真正的快乐与闲适是修行的最终目标。这种强调内心体验的思想,恰好与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相呼应。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追求内心真实的宁静与和谐,强调超越外在表象,回归内心的真实体验。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道教的哲学理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内心修行的渴望。
“意动心须动”中的“意”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曹溪”是指:
“真乐真闲”强调的是什么?
马钰与李白:两位诗人都追求内心的宁静,但李白的作品更偏向于豪放与壮丽,而马钰则更注重内心的细腻与和谐。
马钰与王维:王维的诗歌同样具有禅意,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但马钰更专注于道教的思想和修行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