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7:1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7:11:54
秋雨蚤作有叹
作者:杨万里 〔宋代〕
细雨澹无质,安得更有声。
如何却作泥,亦能妨晨征。
宿昔忽过暄,心知非坚晴。
何须暄晴极,然後寒雨生。
寒暄使人觉,妙物亦何曾。
翦翦自神妙,无乃与物矜。
造物本非作,观者或强名。
老夫近稍聋,此事无暇听。
平生感秋至,此意今已平。
独念老病身,颇不耐夙兴。
何时归故园,宴眠闭柴荆。
鸣鸡亦不留,好梦无吾惊。
他年忆此诗,惘如宿酒醒。
思归已可喜,而况真归耕。
细雨轻柔得几乎没有实质感,怎么可能再发出声音呢?
然而它却让泥土湿滑,也妨碍了早晨的出行。
昨夜忽然感觉到天气温暖,心里知道这并不是坚实的晴天。
何必等到温暖的天气极致,才会有寒冷的雨降临呢?
寒暖交替让人觉察,奇妙的事物又何曾存在?
轻轻飘落的雨景自有其神妙,难道不是和自然同样珍贵?
造物本来不需人们去制作,观者却常常强加名称。
我年纪大了,耳朵也稍微聋了,对这些事物已无暇去听。
平生以来感受到秋天的到来,这种情感如今已经平静。
唯独想到自己老病的身体,实在不耐早起的烦恼。
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安然入眠在柴荆之间?
即便是鸡鸣也不再留我,好梦也不会惊醒我。
他年再忆起这首诗,恍若宿酒醒来一般。
思乡已经很让人高兴,更何况真的能归去耕作。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阮亭,江西吉水人。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具有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特点。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天的雨季,诗人通过描写细雨和自身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及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流露出老年人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秋雨蚤作有叹》是杨万里在秋雨时节所作,诗中通过细雨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思考与感慨。首联“细雨澹无质,安得更有声”,以细雨的轻柔与无声为起,体现了秋雨的特质,接着提到细雨会使泥土变得湿滑,妨碍清晨的出行,隐含着对自然环境的感慨。
随后的几句,诗人反思天气变化的无常,指出“寒暄使人觉,妙物亦何曾”,在对寒冷和温暖的交替中,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微妙。诗人通过对自身感受的描写,表达了对老年生活的无奈与思乡之情,特别是“何时归故园”一句,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淡然与哲理,表现出老年人的感悟与对生命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诗的结尾以“思归已可喜,而况真归耕”收尾,表达出对未来归乡生活的向往与期待,给人以温暖与希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细雨澹无质”是什么意思?
“何时归故园”中“故园”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秋雨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