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5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57:42
跨马绝风烟,夜与云俱宿。
弹琴向窗间,微月挂森木。
晓行岩上路,一溪缘净绿。
路穷入其中,溪流贯山腹。
岩开类天设,石乱疑鬼伏。
水从何自来,乃尔莹心目。
岩前野僧居,种桃满空谷。
惜已过芳时,不见花芬馥。
平生青霞志,耻受红尘辱。
老我茅三间,兹山疑可卜。
骑马来到洞岩,远离尘嚣的烟云,
夜晚与云朵一同栖息。
在窗前弹琴,微弱的月光挂在茂密的树木上。
清晨我沿着岩石的小路而行,
一条小溪伴随着清澈的绿色。
路到尽头进入其中,溪水流淌穿过山腹。
岩石的开口似乎是天设的,
乱石之中让人怀疑有鬼神潜伏。
这水从何而来,竟然如此清澈透亮。
岩前有位野僧居住,
空谷中种满了桃树。
可惜我已错过了花期,
再也闻不到芳香的花气。
我心中向往青霞的志趣,
不愿受到世俗的侮辱。
老来只在三间茅屋中,
这山似乎可以让我安居。
徐文卿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他追求宁静与和谐的生活,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
《游洞岩》创作于徐文卿的一次山水游历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在宋代,许多文人都向往隐逸生活,追求诗意栖居。
《游洞岩》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徐文卿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人世浮华的反思。开头几句描绘骑马途中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远离尘嚣的自由感。接着,他通过弹琴、月光、溪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令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深切向往。
“岩开类天设,石乱疑鬼伏”,这一句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出岩石的险峻与神秘,仿佛这里有神灵的守护。诗中对水源的思考则引发出哲理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源的追问。随后,描写野僧与桃树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最后几句,诗人感慨自己已错过花期,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一种清高与不屈的精神。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情感。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渴望隐逸、追求理想生活的情感。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出一种超脱的精神状态,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向往。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追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中“跨马绝风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岩前野僧居”象征着什么?
诗中“惜已过芳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山中问答》与《游洞岩》均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理想,前者通过问答形式展现山中生活的宁静与哲理,而后者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