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9:09
神龙荡失水,驯扰终未得。
威凤虽在薮,肯顾鸡鹜食。
所以古之人,受变心不易。
毫鼎已迁周,西山竟肌瘠。
豫子身自漆,长弘血成碧。
何尝怨废兴,而或二心迹。
坚白不在缁,羔裘良自惜。
此谊公素明,俗见或未识。
神龙失去水源,无法安逸地栖息。
即使威凤在丛林之中,难道会顾及那些鸡和野鸭吗?
因此,古人心志变化是极为不易的。
毫鼎已经迁移到周朝,西山的肌肉却显得枯瘦。
豫子的身体涂上漆,长久以来的血液变得青碧。
又何曾怨恨兴废,而是有些人心怀二意。
纯白之物不屑于黑色,羊皮裘衣自然要珍惜。
这份情谊本是公正明白,然而世俗之人或未曾识得。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天祥,号履善,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诗人和政治家,因其忠义而著称。文天祥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存亡与民族的独立,最终为保卫国家而牺牲。
创作背景: 《送行中斋三首》是在文天祥抵御外敌、捍卫家国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故国情怀的深切思考及对友人的告别之情。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取了四言的形式,语句简洁而富有力量。开篇以“神龙荡失水”开场,运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失去依靠后的无助与失落。随后,诗人通过“威凤”和“鸡鹜”的对比,揭示了高贵与卑微之间的距离,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
诗中提到“古之人,受变心不易”,表现了文天祥对于古人节操的钦佩,以及对当下人心不古的感慨。这种情感在“坚白不在缁”处达到高潮,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与外在环境的对立。
整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送别,更是对当下时局的深刻思索。文天祥以悲壮而坚定的笔调,传达了他对国家和友人的忠诚与牺牲精神,诗意深邃而感人至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友人的深切告别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反映了他忠诚于国家、坚持信念的崇高精神,揭示了在动乱时代,内心的坚定与珍视情感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神龙荡失水”意指:
A. 失去权力
B. 得到珍贵
C. 安逸生活
D. 自然灾害
“威凤虽在薮”中“薮”指的是:
A. 乡村
B. 丛林
C. 沙漠
D. 城市
诗中提到的“羔裘”象征:
A. 富贵
B. 友情
C. 珍惜
D. 忍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