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次韵送徐大正

《次韵送徐大正》

时间: 2025-04-27 17:18:55

诗句

(尝与余约卜邻于江淮间将赴登州同舟至山阳以诗见送留别)别时酒盏照灯花,知我归期渐有涯。

去岁渡江萍似斗,今年并海枣如瓜。

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价青山为我赊。

千首新诗一竿竹,不应空钓汉江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18:55

原文展示

次韵送徐大正
苏轼

尝与余约卜邻于江淮间,
将赴登州同舟至山阳。
以诗见送留别,别时酒盏照灯花,
知我归期渐有涯。
去岁渡江萍似斗,
今年并海枣如瓜。
多情明月邀君共,
无价青山为我赊。
千首新诗一竿竹,
不应空钓汉江槎。

白话文翻译

我曾与你约好在江淮之间做邻居,
如今将要一起乘船去登州,途经山阳。
在这里以诗相送,临别时酒杯在灯下闪烁,
你知道我归来的日子是渐渐有尽头的。
去年渡江时,水面上的浮萍像斗一样,
今年则海棠果像瓜似的丰硕。
多情的明月邀请你一同赏玩,
无价的青山愿为我赊借。
我有千首新诗,只需一根竹竿,
不会白白地在汉江边钓鱼。

注释

  • 卜邻:约定为邻居。
  • 登州:古地名,今山东省登州。
  • 山阳: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 酒盏:酒杯。
  • 照灯花:灯下的花影。
  • 归期:回家的日期。
  • 浮萍:水面漂浮的植物,喻指无常。
  • 海枣:一种果实,意喻丰收。
  • 明月:月亮,常与思念相关。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价值。
  • 汉江槎:指在汉江上漂流的木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风格清新、豪放,具有强烈的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与友人徐大正相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次韵送徐大正》是苏轼在与友人分别时所作,诗中蕴藏着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哲思。开篇即以“卜邻”之约引入,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期盼;而“酒盏照灯花”的描写,则增添了离别的氛围,让人感受到酒意朦胧中的不舍与温情。

在描绘自然景物的过程中,苏轼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美。去年的“浮萍”与今年的“海枣”,不仅对比了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生活的变迁与丰盈。接着,诗人将多情的明月比作邀请,表现出对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渴望。

最后,诗人以“千首新诗一竿竹”作结,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与期待。整首诗在温柔的情感中透着哲理,既有对友人的眷恋,也有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的豁达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尝与余约卜邻于江淮间:曾经和你约好在江淮做邻居。
  2. 将赴登州同舟至山阳:现在要一起乘船去登州,途经山阳。
  3. 以诗见送留别:用诗歌来送别你。
  4. 别时酒盏照灯花:临别时酒杯在灯下闪烁。
  5. 知我归期渐有涯:你知道我回来的日子是渐渐有限的。
  6. 去岁渡江萍似斗:去年渡江时,水面上的浮萍像斗一样大。
  7. 今年并海枣如瓜:今年的海棠果则像瓜一样丰硕。
  8. 多情明月邀君共:多情的明月邀请你一同赏玩。
  9. 无价青山为我赊:无价的青山愿意借给我。
  10. 千首新诗一竿竹:我有千首新诗,只需一根竹竿。
  11. 不应空钓汉江槎:不会白白地在汉江边钓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浮萍”比作去年的短暂与无常;“海枣”比作今年的丰盈。
  • 对比:通过对比去年的景象与今年的景象,表现时间的流逝。
  • 拟人:将明月描绘成有情感的存在,增加了情感的温度。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离别与友谊的主题展开,表现了苏轼对友人的深情以及对生活的哲思。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传达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思念与友谊,常与离别相关。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持久的价值。
  • 酒盏:代表欢聚与离别时的情感。
  • 浮萍:象征生命的无常与变化。
  • 海枣:象征生活的丰盈与富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明月”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思念
    • C. 战争
    • D. 亲情
  2. 填空题:苏轼在诗中以“___”来表达对友人的邀请。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去岁渡江萍似斗”是对比去年的萍与今年的海枣。(对/错)

答案

  1. B. 思念
  2. 明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轼《次韵送徐大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都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与对友人的思念,但苏轼更注重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而王勃则更多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志向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寄是正字 留别郭八 梁苑 题僧房双桐 击磐老人 箜篌引 为张(亻贵)赠阎使臣 送柴侍御 送友人之安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非字旁的字 横徂 鸮鸣鼠暴 时绌举盈 包含江的成语 匕字旁的字 瓦字旁的字 鞭约近里 小题大作 灾戾 鸿鹄与鸡 迁化 浅斟低讴 見字旁的字 包含溃的成语 策免 釆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