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0:5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0:54:21
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
各问其性情,变之俱不能。
公为二千石,我为山海客。
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
相里不相类,相友且相异。
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
人意苟不同,分寸不相容。
漫问轩裳客,何如耕钓翁。
东边的邻居是个渔夫,西边的邻居是一位山中僧人。
我问他们的性情,结果都无法改变。
你是个二千石的官,我是个悠闲的山海客。
我们的志向事业虽不同,却已成了不同的名声和足迹。
彼此之间虽然相处,性格却各有差异。
何况天下人,怎能希望人人都意趣相同呢?
人心若不能一致,寸步难以相容。
随意询问那些衣着华丽的客人,
不如问问那耕田钓鱼的乡翁。
作者介绍:元结,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反映隐逸生活的情趣。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隐逸生活的背景下,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地位与个人志趣的思考,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差异的认知。
《漫问相里黄州》通过对比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诗中渔父和山僧的出现,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一种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另一种则是追求名利、身份地位的官场生活。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选择,更反映了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深刻观察。通过“志业岂不同,今已殊名迹”的对比,作者指出了尽管人们的追求不同,但在名利的世界中,往往会被迫形成一种单一的价值观。而“何况天下人,而欲同其意”则提出了更广泛的思考:人心向背不能强求,个体的情感和意志总是各有差异。最后,诗人在对比中选择了宁静的乡村生活,表明了对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态度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传达了对人性、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人性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强调了个体选择的独立性与社会压力的对立,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东邻的职业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诗人最终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元结的《漫问相里黄州》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元结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心差异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