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3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37:39
和谢公定观秘阁文与可枯木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斯人不复有,累世或可期。
每於丹青里,一见如平时。
坏障尘得入,惨澹令人悲。
墨色落欲尽,严颜终不移。
朽老莫使年,石心乌铜皮。
念此犹少作,未尽冰霰姿。
北枝把异鹊,意定了不疑。
惜哉不得语,胸次几兴衰。
一为要贵役,可复辞画师。
隐奥虽可惜,涂抹复见遗。
谢侯名家子,感慨形苦词。
岂惟语画工,劲特颇似之。
何当补谏列,一吐胸中奇。
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但世世代代或许还能再见到。
每当在画卷上看到他,仿佛又回到平常的时光。
打破尘封的障碍,令人感到一阵悲凉。
墨色渐渐消退,他的严肃表情依然不变。
衰老不能被年岁所掩盖,心如石头,外表如乌铜。
想到这些,仍然觉得创作少之又少,未能尽展那冰霰般的风姿。
北枝上栖息着不同的鹊鸟,心意已定,毫不怀疑。
可惜的是无法言语,胸中感慨几多起伏。
一方面是要追求名利,是否还能辞去画师的职位。
虽说隐秘的奥妙令人惋惜,但涂抹后仍然能看到遗留的痕迹。
谢侯是名家的子弟,感慨中流露出苦涩的词句。
难道不仅仅是对画工的劝诫,他的特质也颇为相似。
何时才能补充劝谏的言论,痛快地吐露心中的奇思妙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公道,号元白,宋代文学家,以诗词和散文见长,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他的诗歌常常富有哲理性,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艺术的追求与内心感慨,表达对人生、名利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文化反思。
陈师道的《和谢公定观秘阁文与可枯木》通过对艺术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反思。诗中以“斯人不复有”开篇,便道出一种失去的惆怅,体现了对已逝之人的愁苦和对未来的期待。作品中不断穿插的艺术意象,尤其是“丹青”与“墨色”,不仅描绘了艺术的美丽,也暗示了艺术与时间的关系。墨色的渐渐消退象征着艺术创作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使人感受到一种悲凉的美。
此外,诗中提到的“北枝把异鹊”,则是对多样性与变化的认可,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尽管有对名利的追求,诗人仍然思考如何在世俗中保持内心的清净与独立。结尾部分对“补谏列”的渴望,显露了诗人对表达自我和艺术的追求,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艺术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名利与内心清净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斯人”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已故的朋友
C. 名画家
D. 画工
“墨色落欲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D. 疲惫
诗中提到的“北枝把异鹊”象征了什么?
A. 一种孤独
B. 多样性与变化
C. 时间的流逝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