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忆少年

《忆少年》

时间: 2025-04-30 15:29:49

诗句

老屋柴门树打头,青山屋后水自流。

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9:49

原文展示:

老屋柴门树打头,青山屋后水自流。
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

白话文翻译:

在老屋的柴门前,树木从上面打下来,青山在屋后,水流自然而下。
我读书十天,有九天都逃学,真恨不得像老师那样,去放牛。

注释:

字词注释:

  • 老屋:指年久失修的房屋,暗示时光的流逝。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象征简朴的生活。
  • 打头:树木的枝叶遮挡在前,形象描绘出自然的环境。
  • 水自流:形容山水的自然流淌,传达宁静的田园气息。
  • 受书:读书、学习的意思。
  • 逃学:不去上学,暗示诗人对学习的不满或厌倦。
  • 恨不:表示强烈的愿望或遗憾,意指希望能做别的事情。
  • 命牧牛:比喻希望能像牧牛一样自由自在。

典故解析: “命牧牛”可视为对古代牧牛生活的一种向往,牧牛在古代多被认为是放松心情,远离繁杂学业的一种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湘,清代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多描绘田园生活,富有乡土气息,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忆少年》写于作者的少年时期,反映了他对学习与自然的矛盾心态,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教育体制的无奈。

诗歌鉴赏:

《忆少年》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渴望。开头两句以“老屋”“柴门”“青山”“水流”等自然元素描绘出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美,还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后两句则转向个人的学习经历,表达了逃避学习的无奈和对生活方式的反思。诗人用“恨”字,表现了对“受书”这一义务的强烈反感,同时又向往着更为自由的生活。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个人的对比,巧妙地传达出一股淡淡的忧伤与思考,让读者在欣赏诗句美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屋柴门树打头:描绘了一个乡村的场景,老屋透出一种沧桑感,柴门和树木相互交融,表现出自然的和谐。
  • 青山屋后水自流:青山与流水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自然意象,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安详的氛围。
  • 受书十日九逃学:直接表达了诗人在学习生活中的无奈与厌倦,数字的对比彰显了他对学习的逃避。
  • 恨不先生命牧牛:通过对比,表达出对自由放牧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现实学习压力的反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将学习比作一种负担,而对牧牛生活的向往则是对自由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环境的无奈,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屋:象征着过去的记忆与乡愁。
  • 柴门: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
  • 青山、流水:自然的象征,代表着自由与宁静。
  • 书、逃学:象征着学习的压力与逃避的心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屋”象征着什么? A. 现代生活
    B. 过去的记忆
    C. 学校生活
    D. 自由奔放

  2. 诗人对学习的态度是?
    A. 热爱
    B. 无奈与逃避
    C. 忍耐
    D. 依赖

  3. “恨不先生命牧牛”中的“恨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满足
    B. 遗憾
    C. 高兴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的思念。
  • 《登高》杜甫:通过自然景色反映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宋湘的《忆少年》都表现了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前者充满豪情,后者则更显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古诗词词典》
  • 《诗经与古代文学》

相关查询

四月二十日被以郡事入奏之命再赋二首 宋素臣 真宗皇帝御制朱表御书赞 晓过固城湖 闰月之腊诏赐银合腊药三首 其三 寄紫微高侍郎三首 米玄晖阳春词帖赞 宫词一百首 谢赵季茂海错二律 其一 宿溪声阁望香炉峰偶成二律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惇博 靣字旁的字 凌乱无章 幺字旁的字 杖乡 里字旁的字 季布一诺 竹杖化龙 重钱 偏称 富堪敌国 掌子 隶字旁的字 聿字旁的字 包含泞的词语有哪些 眼中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