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1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3:04
喜迁莺 立冬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西风忒峭。把似锦浓秋,霎时都扫。
林影添黄,潭痕减翠,易损他乡怀抱。
瓮头索郎未熟,坌口猎徒还少。
燕市畔,渐消寒九九,排当画稿。
那晓。人世事,月令岁华,惯是田家好。
摘菜淹菹,燃糠煨芋,夜火村村打稻。
惆怅年来残夜,催著朝衫偏早。
凭谁说,向茅檐曝背,溪南诗老。
在寒冷的西风中,浓厚的秋天仿佛被一阵风一扫而空。
树影渐渐变黄,潭水的绿色也减弱,离乡的思念愈加显得脆弱。
瓮头的酒还没酿好,坌口的猎犬也还少见。
在燕市旁,寒冷的九九天数渐渐消退,画稿也开始排练。
那时节,人世间的事,月令的变化,田家总是最好的。
摘菜腌制,燃烧稻草煮芋头,夜晚的火光照亮了每一个村庄。
惆怅的是,经历了这一年,残夜的催促,让我早早穿上朝衣。
谁能说,在茅檐下曝晒背部,溪南的诗人就老了呢?
陈维崧(约1640年-1700年),字季常,号青云,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词人。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风光,表现出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喜迁莺 立冬》创作于清代的立冬时节,反映了诗人对季节更迭的感慨及对生活的思考。立冬不仅是农事活动的开始,也是人们情感变化的时刻,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这段时间的特征。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了立冬时节的寒冷与孤独,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开篇即以“西风忒峭”引入,给人一种寒冷刺骨的感觉,仿佛一股强烈的风把温暖的秋天一扫而空。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残影,树木的黄叶以及水潭的翠色消退,这些意象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思念之情。
接着,诗人提到“瓮头索郎未熟”,隐喻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诗中提及燕市旁渐消的寒冷九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展示了农家生活的真实画面。诗人描绘了田家人辛勤劳作的场景,从摘菜、腌制到夜火照亮村庄,生动地再现了农民的日常生活。
最后,作者以“惆怅年来残夜”结束,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伤。结尾的反问“凭谁说,向茅檐曝背,溪南诗老”,则体现了诗人的豁达与洒脱,仿佛在告诉我们,不必在意外界的评判,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生活琐事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珍视。诗人通过对立冬时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诗中提到的“西风忒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惆怅年来残夜”中“惆怅”的意思是?
诗中描绘的田家生活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