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0:40
谢洞山石台远来访别
作者:苏辙 〔宋代〕
窜逐深山无友朋,
往还但有两三僧。
共游渤澥无边处,
扶出须弥最上层。
未尽俗缘终引去,
稍谙真际自虚澄。
坐令颠老时奔走,
窃比韩公愧未能。
在这深山中被驱逐,朋友寥寥无几,
来来往往的只有两三个僧人。
我们一起游览那无边的渤澥,
攀登出须弥山的最高层。
我未能彻底断绝世俗的牵挂,
但略懂真理的境界也已感到心灵清澄。
坐在这里让老去的时光匆匆而过,
暗自觉得比起韩公来,我实在是愧疚不已。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涪翁,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与其兄苏轼齐名,二人合称“苏门四学士”。苏辙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该诗作于苏辙被贬至洞山期间,主要描写他在深山中访友告别的情景。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俗纷扰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心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思考。开篇“窜逐深山无友朋”即道出诗人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偏远山区的孤独感,友人稀少,使得他的生活显得更加清冷。然而,即使在如此孤独的环境中,诗人仍能与僧侣们共享闲暇时光,游历大自然的壮阔,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共游渤澥无边处,扶出须弥最上层”展现了与友人共同游历的快乐,借用渤澥与须弥山的意象,象征着诗人对更高境界的向往。虽然他感觉到“未尽俗缘终引去”,但他仍然努力寻求真理,追求内心的平静。
最后几句“坐令颠老时奔走,窃比韩公愧未能”,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同时对韩愈的敬仰,表达了他对未能成就大业的遗憾和自我批评。整首诗在孤独中透出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谊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孤独中对友谊的珍惜,对世俗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在面对人生的迷茫与孤独时,仍然努力寻求真理,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
苏辙的“窜逐深山无友朋”中,“窜逐”意思是:
A. 被驱逐
B. 逃避
C. 隐藏
D. 游历
诗中“扶出须弥最上层”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友谊
B. 追求理想
C. 对自然的热爱
D. 生活的无奈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苏辙的《谢洞山石台远来访别》更加注重内心的反思与理想的追求,而杜甫更多地抒发对时局的忧虑与对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