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7:4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7:41:11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木叶山
作者: 苏辙 〔宋代〕
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
蓬棘不复生,条干何由作。
兹山亦沙阜,短短见丛薄。
冰霜叶堕尽,鸟兽纷无托。
干坤信广大,一气均美恶。
胡为独穷陋,意似鄙夷落。
民生亦复尔,垢污不知怍。
君看齐鲁间,桑柘皆沃若。
麦秋载万箱,蚕老簇千箔。
余粱及狗彘,衣被遍城郭。
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博。
遂令尧舜仁,独不施礼乐。
这片奚田可以开垦耕作,而辽土却是一片沙漠。
杂草丛生已不再,树木的枝干又如何能长成呢?
这座山也是沙丘,稀稀疏疏的丛生植物显得短小。
冰霜已使树叶凋零,鸟兽也没有栖息的地方。
天地确实是广阔的,万物之间的气息均衡着美与恶。
为什么偏偏有些地方如此贫瘠,仿佛被人鄙视与忽略?
人民的生活也是如此,满身污垢却毫无羞耻之感。
你看齐鲁一带,桑树和柘树都长得那么繁茂。
麦子成熟时装满万箱,蚕到老时成千上万的箔。
余粮供给狗和猪,衣物被褥遍布城郊。
上天的造化本无私心,土地的力量却无法兼顾。
难道尧舜的仁德,独独没有施行礼乐吗?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堂,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词俱佳而闻名,尤其擅长诗歌,作品多表现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及个人情感。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内忧外患之际,诗人借描写契丹的土地与人民生活,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深切思考与批判。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木叶山》通过描绘契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展现出一种悲凉的社会景象。诗的开头用“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对比了可耕作的土地与荒凉的沙漠,反映了北方地区资源匮乏的现实。这种对比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揭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奈与失落。接着,诗人以“冰霜叶堕尽,鸟兽纷无托”来形象地描绘自然的凋零与生命的缺失,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悲凉气氛。
在对社会的批判中,诗人指出“民生亦复尔,垢污不知怍”,表现了对贫困人民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们的麻木。通过对比齐鲁的富饶与契丹的贫瘠,苏辙不仅是在表达个人的感慨,更是在呼唤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与改变。
最后,诗人以“天工本何心,地力不能博”总结,揭示了自然与人类的对立,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指向了仁政的重要性,暗示尧舜的仁德亦需在现实中加以体现。全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辙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围绕贫瘠土地与富饶土地的对比,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民生困境的关注,体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齐鲁”代表的是哪个地区?
填空题:诗人通过描写契丹的与齐鲁的,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尧舜”象征着富饶的生活。(对/错)
杜甫《春望》
与苏辙的诗相比,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但更多聚焦于个人与家国的情感。两者均关心民生,却风格迥异,苏辙更侧重于对比与批判,而杜甫则更显悲悯与人道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