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0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05:55
荆公六艺学,妙处端不朽。
诸生用其短,颇复凿户牖。
譬如学捧心,初不悟己丑。
玉石恐俱焚,公为区别不。
荆公的六艺学问,妙处是永远不朽的。
许多学生只会用其短处,反而在门窗上凿洞。
就像学会了捧心,却初始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丑陋。
玉石恐怕都要被焚毁,荆公为此做了区别。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其诗风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美,与苏轼、米芾并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庭坚对荆公学问的反思,表达了对当时学术现状的关切与思考,意在提倡深刻的学问和内心的觉悟。
黄庭坚的《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通过对荆公学问的赞美,反映了他对学术深度的追求和对表面之学的批判。诗的开头提到“荆公六艺学”,即以荆轲的学问为起点,强调其精髓长存,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接着,黄庭坚指出一些学生只懂得取其短,而不去探求其深,这一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当时教育的一种浮躁现象。接下来的“譬如学捧心”,则是用心与外表的对比,强调内心的修炼比外在的表现更为重要。最后一句提到“玉石恐俱焚”,则是对学问价值的反思,荆公的学问能够做出区别,表明深刻的理解能保留真知灼见,而浮躁的学习却会导致整体的失去。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寄托了对学问真谛的追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学问的深度与内心修养的重要性,批评那些只追求表面而忽视内涵的人。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荆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荆轲
B. 荆州
C. 荆轲的老师
D. 荆公的朋友
“诸生用其短”中的“短”指的是什么?
A. 短处
B. 短信
C. 短期
D. 短暂
诗中提到的“玉石恐俱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知识的珍惜
B. 对学习的绝望
C. 对世态的无奈
D. 对人的贪婪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对,黄庭坚的诗更注重内心的修炼与学问的深度,而杜甫则更多体现出对现实困境的感慨。两者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关注内心,后者则关注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