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4:34
〔清代〕冯云山(1822年~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后为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官封南王,七千岁。
冯云山出生在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父亲冯绍衔,早故;母亲胡氏。家距官禄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亲和同学,关系极为密切。他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虽屡试不第,但学得一套中国旧文化的知识。他不愿过剥削阶级的生活,就去当了一名穷苦的农村蒙馆塾师。
发展经历 冯云山和洪秀全居同里,年相近,从小同学,后来又同做蒙馆塾师,他们志气十分相投。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创立上帝教,云山和他共同密图革命。云山一向与贫苦农民接触,使他同情广大农民的困苦,并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憎恨,到鸦片战争后,又看到清朝的腐朽和民众普遍反清,于是离开原来的阶级,走上起义的道路。 当时随洪秀全去的还有冯瑞嵩、冯瑞珍两人。他们到了粤北连山厅白虎墟,洪秀全打算自己深入八排瑶山地区,分发云山、冯瑞嵩、冯瑞珍三人回家。冯瑞嵩、冯瑞珍怕跋涉辛苦,愿意回家。云山却坚持要紧跟着洪秀全,不怕艰苦。 这年四月,冯云山和洪秀全在八排瑶山向瑶人进行宣传之后,到广西浔州府贵县赐谷村洪秀全的表兄黄盛均家。他们在那里做了三个多月宣传活动,洪秀全因见表兄家穷,难以久住下去,决定回广东,叫云山先回。 冯云山抱着一腔志愿随洪秀全外出图谋革命,跋涉山川,远到广西,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便要回广东去,他是极不愿意的。所以他在赐谷村别了洪秀全到浔州府城后就留下来,要寻找在广西继续活动下去的门路。他在那里遇到一个朋友叫做张永绣的,同住一个多月,闻说桂平县北有一座紫荆山,是一个山深地僻,人入不知处的山区。他听了,心里很欢喜,认为那里正是他秘密活动的好地方,决定前去。 到紫荆山去要经过新墟。新墟是桂平县北区一个大市集。从新墟向北行,有一个小村落叫古林社,再深入,才是紫荆山口。冯云山先到新墟,他站在牛行,等人来雇。等了半天,看看要散墟了,还得不到雇主,他就跟趁墟人到古林社,向一家姓张的路店投宿。第二天,借一个竹篮,去拾牛粪过活。后来渐渐有人雇他做短工。他有时挑泥挖土,有时割禾打谷。明年,到紫荆山高坑冲张家做雇工。有一天,他到监生曾槐英家去帮割禾。那是一个大热天,冯云山担禾回来,他放下担子,揩了额上汗珠,一阵阵南风吹来。他一时高兴,不觉迎风高歌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曾槐英正睡在南窗下的竹榻上乘凉,听了十分诧异,他问云山道:“你读过书吗?因何来此做雇工”?冯云山回答说:“曾读书应试,在敝乡教蒙馆为生。久慕紫荆山奇水秀,想来观光,只因人地生疏,不做雇工,便无缘前来”。两人就在门前倾谈。冯云山经史烂熟,言谈风生,把这个老监生惊呆了。曾槐英很敬重冯云山,尊为客人。这年冬天,他把冯云山推荐到大冲曾玉珍家去做塾师。在紫荆山区里面,有一座叫做平在山,正是烧炭人们散居的地方。当年的炭窑。还有成百成千留存下来。烧炭为生的人们,长年在深山中,斫木烧炭,食不充饥,衣不蔽体。诗人“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名句,正深刻地体现出他们的痛苦生活。云山懂得,那里有剥削、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有斗争;剥削越残酷、压迫越残酷的地方,那里反抗也就越激烈、斗争也就越激烈。他利用着在曾玉珍家做塾师作为掩蔽,教了书,就到他们那里去谈天。他向他们问饥问寒,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利用宗教的说法,向他们宣传,阎罗、菩萨都是妖精,帮助地主害穷人,惟有上帝爱护穷人。上帝是独一真神,人人都是上帝所生所养,大家都是兄弟姊妹,应该同拜上帝。拜了上帝,人人有衣有食,无灾无难。他很熟练地在披着宗教外衣的里面慢慢地灌输着一些简单的概念和政治意识,使他们对现存的制度发生憎恨。于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在平在山创立起拜上帝会革命组织。 平在山这一群烧炭者,就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骨干,后来太平天国称他们为“平在山勋旧”,换过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创立太平天国的平在山老同志。冯云山独自一人,不畏艰难困苦,以无比的坚忍精神进入深山去,把他们发动和组织起来,给太平天国革命奠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冯云山在向群众进行宣传时,就向他们宣传洪秀全奉天诛妖的伟大使命,他到平在山组织他们,是受洪秀全派遣前来的。他给洪秀全在群众中树立起救世主的形象,使群众人人都知道他们的救世主洪先生,大家都在企望他们的领袖的到来。 清道光二十七年七月,洪秀全到了平在山。在短短的三年里,冯云山就开创出这个局面,建立起革命组织,使洪秀全喜出望外。他们每天写宣传小册子传送,不久,附近乡村贫苦农民加入拜上帝会的就有二千多人。于是洪秀全与云山、曾澐正、曾玉景、曾观澜等写奏章求上帝选择险固所在以作革命根据地。九月,他们去象州捣毁甘王庙,展开宗教斗争。接着,又将紫荆山内左水和右水一带的社坛一律捣毁,向当地农民公开宣传,要大家一体敬拜上帝,反对清朝法律,从宗教斗争导引上政治斗争,把地主阶级吓惊了。 十一月二十一日,住在紫荆山蒙冲石人村地主武宣县秀才王作新起团练来捉获冯云山。在解往官府途中,曾亚孙、卢六带领拜上帝会兄弟在路上夺回。十二月十二日,王作新再起团练把洪秀全、冯云山、卢六、曾玉珍都捉了,解交大湟江司。大湟江司巡检王基留下洪秀全、曾玉珍来勒取贿赂,把云山、卢六解去桂平县,下了监狱。王作新以结盟聚会数千人,不从清朝法律的罪状赴桂平县控告云山。 在清朝法律里,这是谋反罪状,列在十恶大罪之首的,不但本人要被处极刑,家属还要连坐。可是,冯云山一点不怕,他觉得发起革命,死算什么。他在监狱里,不愿把光阴虚度。他想到古时周文王被商纣王囚在羑里而演周易的故事,如今他自己被囚在桂平监里也应该做些有益人民的事才好。他见夏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季失位,算数繁琐,对人民应用很不方便,早有改革的念头。于是他就潜心研究历法,创造一种以四季划分一年、用立春为岁首、具有合于自然规律、算数简单整齐、接近理想标准的新历法--天历出来。1844年,他和洪秀全一起遨游两广,宣传拜上帝、信耶稣。他们辗转到广西贵县赐谷村。不久,因成效不大,洪秀全回到广东花县,冯云山独自一人留在广西,并很快转移到桂平紫荆山这个生活极为艰苦的地区,在这里开创革命的基地。紫荆山形势险要,“层峦叠嶂,易于出没”,进可攻退可守,因地处数县交界,是清政府统治力量较薄弱的地方,而且是壮、瑶、汉各族农民居住的地方。他们“种田种山”或“种山烧炭”,世世代代挣扎在饥饿线上,农民不断起义反抗,阶级斗争基础较好。 1844年11月,囊空如洗的冯云山进入紫荆山的古林社。他“举目无亲,典借无路”,全凭着自己的意志、毅力和未来宏愿孤鼓舞,去开拓艰苦的革命事业。他放下架子,脱掉长衫,替人担泥挑土,割禾打谷或靠拾粪卖钱度日。在做苦工的日子里,他曾吟诗道:“孤寒到此把身藏,举目无亲也着忙,拾粪生涯来度日,他年得志姓名扬”。不管 生活多么艰苦,他的革命志向从不动摇。后来,他的雇主曾槐英发现人他是一个有才学的人,就推荐他到紫荆山大冲曾玉珍家教书。在他作塾师时曾在书房门口贴了一副对联:“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他把自己比作“彩凤”、“蛟龙”,栖荆山,游紫水,借塾师的职业为掩护,热心传教,拯救世人。他劝人“勿事偶像,独拜真神上帝,信仰耶稣,藉得天堂永久快乐。”许多农民纷纷皈依新教,甚至有全家全族来领受洗礼的。在冯云山“历尽艰辛,坚耐到底”的非凡努力下,到1847年上半年,紫荆山区的信徒已发展到二千多人,建立了“拜上帝教”组织。杨秀清、萧朝贵、秦日纲等先后入会,成为拜上帝教早期的领导核心。紫荆山区成了革命的摇篮。 冯云山是卓越的农民革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他那种坚忍不拔的可贵精神,后来在《天情道理书》中被称赞为“历山河之险阻,尝风雨之艰难,去国离乡,抛妻弃子,数年之间,仆仆风尘,几经劳瘁”。他为革命大业的奠基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