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咏瀑布

《咏瀑布》

时间: 2025-05-01 01:15:49

诗句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5:49

原文展示

咏瀑布
作者: 冯云山 〔清代〕

穿天透地不辞劳,
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
终须大海作波涛。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瀑布从天而降,穿越山川,毫不畏惧艰辛,最终才知道它的源头是多么高远。小溪和山涧又怎能将它留住呢?归根结底,最终还是要奔向大海,化作波涛。

注释

字词注释:

  • 穿天透地:形容瀑布的水势浩大,直冲云霄,穿透天地。
  • 不辞劳:不怕辛苦,努力向前。
  • 出处:这里指水流的源头、起点。
  • 溪涧:小溪和山涧,是指小河流。
  • 留得住:能停留在某个地方。
  • 波涛:波浪,形容水流奔腾的样子。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出对水流、瀑布等自然景观的诗意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云山,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为国力逐渐衰弱,文人多借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咏瀑布》是一首以瀑布为主题的诗作,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诗人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诗的开头“穿天透地不辞劳”描绘了瀑布的气势,给人一种震撼效果,仿佛看到那飞流直下的水势,毫不畏惧艰难的样子。接着,诗人通过“到底方知出处高”来强调瀑布的源头之高,暗喻事业与理想的追求需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溪涧焉能留得住”一句,带有一种哲理思考,意指小溪和山涧无法束缚奔腾的水流,象征着人们的理想与追求不能被眼前的事物所局限。最终,诗人在“终须大海作波涛”中总结,水流终究要归入大海,象征着人生的归宿与最终的目标,表达了对自由与广阔未来的向往。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穿天透地不辞劳:描绘瀑布的高度与气势,表现其不畏艰难的精神。
  2. 到底方知出处高:经过艰辛努力,才能领悟到事物的根本与真谛。
  3. 溪涧焉能留得住:小溪与山涧无法束缚奔流不息的水流,暗示理想与追求的无拘束。
  4. 终须大海作波涛:最终的归宿是大海,象征着更广阔的未来与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瀑布比作人生目标,传达了追求的艰辛与壮丽。
  • 对仗:首尾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瀑布的形象,表达了追求理想与目标的艰辛与美好,强调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瀑布: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 溪涧:代表着小的局限,暗示着人生中可能存在的阻碍。
  • 大海:象征着广阔的未来与理想的归宿,具有包容与自由的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穿天透地”是指什么? a) 瀑布的气势
    b) 天空的颜色
    c) 地面的形状

  2. “溪涧焉能留得住”这句的意思是? a) 小溪可以停留
    b) 小溪无法阻止奔流
    c) 小溪非常美丽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追求理想与人生哲理
    c) 描述天气变化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诗词对比:

  • 比较冯云山的《咏瀑布》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但李白更强调自然的神秘与人对自然的感悟。而冯云山则通过瀑布象征人生的追求,强调了努力与理想的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韵陆虞仲学士涂中咏雪二首 水调歌头·不见隐君子 云门道中晚步 和近思二首 赠朱少章 雨中登北楼 偶成 次韵林明甫言志 奉陪赵颜术登叠嶂还饮陵峰梅竹间 郑尚明学士挽诗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隹字旁的字 蹙敛 君夫人 同文共轨 情同羊左 长字旁的字 双人旁的字 下寮 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论世知人 逐文 来开头的成语 馬字旁的字 包含鸠的词语有哪些 燕颔虎须 敛声屏气 包含劣的词语有哪些 洞察秋毫 色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