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咏史

《咏史》

时间: 2025-05-05 09:40:58

诗句

拈起黄金岂可疑,斩关发壁复何为。

辽东不洗巢由耳,痛切初年割席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40:58

原文展示:

拈起黄金岂可疑,斩关发壁复何为。 辽东不洗巢由耳,痛切初年割席迟。

白话文翻译:

拿起黄金怎能不怀疑,斩断关隘、发掘墙壁又为了什么。 辽东之地不洗耳恭听巢父和许由的教诲,痛心疾首于早年割席分坐的决定来得太迟。

注释:

字词注释:

  • 拈起:拿起。
  • 黄金:比喻珍贵的事物或机会。
  • 岂可疑:怎能不怀疑。
  • 斩关发壁:比喻采取激烈行动突破障碍。
  • 辽东:地名,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 巢由:巢父和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以清高著称。
  • 痛切:极度悲痛。
  • 初年:早年。
  • 割席:指断绝关系。

典故解析:

  • 巢由:巢父和许由是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他们拒绝接受尧的禅让,隐居山林,以示清高。这里用巢由的典故,暗示诗人对于清高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拈起黄金岂可疑”和“斩关发壁复何为”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不满,而“辽东不洗巢由耳”和“痛切初年割席迟”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早年选择的悔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拈起黄金岂可疑”一句,以黄金比喻现实中的诱惑和机会,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怀疑和不满。“斩关发壁复何为”则进一步以激烈的行动比喻对现实的反抗。后两句“辽东不洗巢由耳”和“痛切初年割席迟”则通过对巢父和许由的典故的运用,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早年选择的悔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鲜明,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拈起黄金岂可疑:诗人拿起黄金(比喻珍贵的事物或机会),表达了对这些事物的怀疑和不满。
  2. 斩关发壁复何为:以激烈的行动(斩断关隘、发掘墙壁)比喻对现实的反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3. 辽东不洗巢由耳:辽东之地不洗耳恭听巢父和许由的教诲,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痛切初年割席迟:痛心疾首于早年割席分坐的决定来得太迟,表达了对早年选择的悔恨。

修辞手法:

  • 比喻:“拈起黄金”比喻现实中的诱惑和机会。
  • 典故:“巢由”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对比:现实与隐逸生活的对比,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早年选择的悔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金:比喻珍贵的事物或机会。
  • 斩关发壁:比喻激烈的行动。
  • 辽东:泛指边远地区。
  • 巢由:隐士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拈起黄金岂可疑”中的“黄金”比喻什么? A. 珍贵的事物或机会 B. 黄金本身 C. 隐逸生活 D. 现实的不满 答案:A

  2. 诗中“辽东不洗巢由耳”中的“巢由”指的是谁? A. 巢父和许由 B. 辽东的隐士 C. 诗人自己 D. 现实中的诱惑 答案:A

  3. 诗中“痛切初年割席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现实的不满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早年选择的悔恨 D. 对激烈行动的向往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登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陈普的《咏史》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陈普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早年选择的悔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陈普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陈普的这首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闸上 其二 次韵答樊山四首 其二 暝色 示师文 其一 村居 其一 孤梅咏 村居 其四 送元本忠北上 泗上 次韵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弹空说嘴 包含滑的成语 驱羊旧节 缶字旁的字 诗券 竖心旁的字 不识东家 乚字旁的字 蝶乱蜂狂 门字框的字 秀实 秉旄仗钺 竹柏异心 平雅 牢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绞丝旁的字 杖钺一方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