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初闻蛙

《初闻蛙》

时间: 2025-07-29 17:03:27

诗句

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

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

游子且勿行,科斗成虾蟆。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7:03:27

原文展示:

初闻蛙
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
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
游子且勿行,科斗成虾蟆。

白话文翻译:

早晨在南边的篱笆上梅花开放,傍晚听到北池塘里传来的蛙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那争斗的蛙鸣呢?草根已经开始吐出嫩芽。只怕草叶长得过高,底下可能会藏着蛇。游子啊,暂且别急着出行,科斗变成了虾蟆。

注释:

  • 南篱梅:南边的篱笆上开满梅花。
  • 北池蛙:北边池塘里的青蛙。
  • 科斗:指青蛙的叫声,像是在争斗一样。
  • 草根已吐牙:草的根部已经冒出嫩芽。
  • 隐蛇:隐藏在草丛下的蛇。
  • 游子:外出游历的人,通常指年轻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云窗,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诗,尤其是在律诗和绝句方面有较高造诣。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常常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在乡间的生活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表现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游子的劝诫,反映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游子出行的担忧。

诗歌鉴赏:

这首《初闻蛙》通过梅花的开放和青蛙的鸣叫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中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图景。开头两句“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白天和夜晚的变化,表现出春天的气息。随着季节的变化,梅花绽放,青蛙鸣叫,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现象传达出一种生机和希望。

然而,随着草根的吐芽,诗人又隐含了一种对潜在危险的担忧,“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在春天的美好中,潜藏着不安的情绪。最后一句“游子且勿行”,不仅是对游子的劝诫,也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在自然界中要谨慎小心的态度。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融入了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情感深邃而又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朝开南篱梅:早晨梅花在南边的篱笆上盛开,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2. 暮闻北池蛙:傍晚时分,北边池塘传来青蛙的鸣叫,生动描绘了夜晚的氛围。
  3. 何时科斗生:在询问什么时候才能听到青蛙争斗的声音,表现了对自然变化的好奇。
  4. 草根已吐牙:草根冒出嫩芽,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5. 只畏草叶长:诗人对草长得过高的担忧,暗示了潜在的危险。
  6. 游子且勿行:劝告游子暂时不要出行,以免遇到不测,传达了关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草根已吐牙”,形象地描绘了草芽的生长。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春天的自然景象展开,同时蕴含了对游子出行的关心和对潜在风险的警惕,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细腻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春天和希望。
  • :代表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 草根: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希望。
  • :隐喻潜在的危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篱梅”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草

  2. 诗中“游子且勿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担忧
    c) 欢喜

  3. 诗中提到的“草根已吐牙”是指? a) 草根已经死亡
    b) 草根开始发芽
    c) 草根没有变化

答案:

  1. a) 一种花
  2. b) 担忧
  3. b) 草根开始发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梅尧臣的《初闻蛙》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梅尧臣更注重细腻的生活感受,而杜甫则在春天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感受。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梅尧臣诗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渔樵耕牧(四首) 洞庭秋月 山茶 送人还旴江 拟古 行路难 凫鹥亭 咏左伯桃羊角哀 众乐亭 其二 众乐亭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回回 诃贬 跌脚捶胸 半子之谊 止字旁的字 户字头的字 飠字旁的字 四点底的字 理冤擿伏 包含眵的词语有哪些 毫分 包含锁的词语有哪些 山崩川竭 反文旁的字 要利盗名 改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高枕无忧 东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