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4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48:55
野鹰来
作者:苏辙 〔宋代〕
野鹰来,雄雉走。
苍茫荒榛下,毰毸大如斗。
鹰来萧萧风雨寒,
壮士台中一挥肘。
台高百尺临平川,
山中放火秋草乾。
雉肥兔饱走不去,
野鹰飞下风萧然。
嵯峨呼鹰台,人去台已圮。
高台不可见,况复呼鹰子。
长歌野鹰来,当年落谁耳。
父生已不武,子立又不强。
北兵果南下,扰扰如驱羊。
鹰来野雉何暇走,
束缚笼中安得翔。
可怜野雉亦有爪,两手捽鹰犹可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自然景象,野鹰飞来,雄雉逃走。苍茫的荒野上,草木茂盛如斗。鹰的呼啸伴随着风雨的寒冷,壮士在高台上豪情万丈。高台高耸,俯瞰平川,山中秋草干枯,火光四起。肥雉和兔子们都因饱食而不愿离去,而野鹰则在凉风中翱翔。高耸的呼鹰台已是人去楼空,台上无人,呼鹰的声音也没法传达。长歌一曲,回忆起往年,那时的呼声又落在谁的耳畔?父亲已不再英武,儿子也无力担当。北方的军队果然南下,骚乱如同驱赶羊群。野鹰来袭,野雉又怎能自由飞翔?身陷囹圄,又怎能展翅翱翔?可怜的野雉也有利爪,双手捉住鹰,或许还能造成伤害。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政治家,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哥哥。他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之时,北方的侵扰与南方的安定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对鹰与雉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野鹰来》以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深刻观察。诗中描绘的草木茂盛与鹰的猎食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自然界的残酷法则。野鹰的飞来不仅是对雉的威胁,也象征着外敌的侵扰与不安定的社会环境。诗人在高台上豪情万丈,但高台已然人去楼空,表现了对过去英雄时代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鹰雉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在动荡年代中的无助与渴望,深刻揭示了历史变迁带来的个人命运的无常。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以鹰与雉的对比,揭示了个人在历史动荡中的脆弱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与尊严的渴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野鹰来,雄雉走”中的“野鹰”象征什么?
A. 自由 B. 力量 C. 威胁
答案:C. 威胁
诗中提到的“壮士”指的是哪个角色?
A. 诗人 B. 英雄 C. 反抗者
答案:B. 英雄
“可怜野雉亦有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反抗 C. 无奈
答案:B. 反抗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