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3:15
何复教授以事待理
负俗宁能累哲人,
昔贤由此致功名。
骥收盐坂车前足,
琴得焦桐爨下声。
三献荆山时未识,
一鸣齐鸟众方惊。
传闻下诏搜遗逸,
劝讲方思用老成。
这首诗意在探讨如何在世俗社会中保持哲人的清高与独立。诗人指出,世俗的纷扰是无法束缚真正的智者,正如昔日的贤人正是因为不被世俗所累,才取得了名利。诗中提到骏马在盐坂(盐车道)前奔跑,琴声在焦桐下悠扬,这些意象象征着高贵与优雅。接着提到三献荆山时未被识别,一鸣齐鸟便惊动了众人,表现了真正的才华往往难以被发现。最后,提到下诏搜寻遗逸的传闻,鼓励大家学习老一辈的经验。
陈师道(约1040-1100),字景升,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诗文,尤其在议论哲理与抒情方面有较高造诣。他的作品体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士人追求名利与清高之间的矛盾时期,诗人通过此诗描绘了对古代贤者的钦佩,同时也抒发了对当时世态的感慨。
《何复教授以事待理》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雅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全诗围绕哲人与世俗的对立展开,首句即以“负俗宁能累哲人”切入,表达了世俗的纷扰无法束缚真正的智者。诗人通过古贤的名利得失,警醒当代人应保持清高的心态。骏马与琴声的描写,既是对高雅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三献荆山的典故,则体现了真正才华的隐匿与被忽视,反映出社会对真正智慧的漠视。最后一句则是对后辈的鼓励,倡导学习前贤的智慧。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既有哲理的深度,也有文化的厚度,令人思索。
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如“骥收盐坂车前足”和“琴得焦桐爨下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和谐的音律。
整首诗主旨在于强调清高与智慧的重要,同时对世俗名利的反思,鼓励人们追求真正的价值与内涵。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骥”象征什么?
A. 平凡
B. 卓越
C. 失败
D. 忍耐
“三献荆山”意指什么?
A. 荣耀
B. 隐秘
C. 失败
D. 竞争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名利追求
B. 清高与智慧
C. 享乐生活
D. 社会批判
答案:
可将陈师道的《何复教授以事待理》与苏轼的《赤壁赋》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在哲理与个人追求上的不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