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3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33:34
舍下蛩乱鸣,居然自萧索。
缅怀高秋兴,忽枉清夜作。
感物我心劳,凉风惊二毛。
池枯菡萏死,月出梧桐高。
如何异乡县,复得交才彦。
汩没嗟后时,蹉跎耻相见。
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
独有江海心,悠悠未尝倦。
在我家舍下,秋蝉乱鸣,显得格外萧索。
我怀念高秋的兴致,忽然让清夜的思绪泛起。
感受事物让我心劳累,凉风吹动我的白发。
池水干涸,荷花也死去,明月从梧桐树上升起。
怎么在异乡的县城,又能再与才子相交?
对逝去的时光感叹,见面时感到羞耻。
自从离开箕山已有很久,魏阙的风景谁不怀念?
我只有在江海中独自漂泊,悠悠地从未感到疲倦。
高适,字达夫,号白云,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及歌谣作家,生于公元704年,卒于公元765年。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士人的豪情。
《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写于高秋之际,诗人收到友人岑二十的赠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诗中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抒发了对友人和故乡的怀念。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开头的“舍下蛩乱鸣,居然自萧索”便直接传达出一种清寂的氛围,仿佛秋夜的凉风带来了萧瑟的情绪。接着,诗人回忆起高秋的美好,然而又感慨清夜的孤独,心头涌起一丝愁苦。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特别是“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表达了他对故乡美好景色的留恋与思念之情。最后一句“独有江海心,悠悠未尝倦”则是诗人心灵的寄托,他自认为在江海之间漂泊,心中始终怀有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执着,尽管身在异乡,心中却从未感到疲倦。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他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诗歌整体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思乡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情感通过秋夜的描绘得到了深化,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情世故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诗人在诗中提到的“二毛”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箕山”象征什么?
答案:
高适 vs. 王维:
高适 vs.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