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1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11:37
建中之初放驯象,远归林邑近交广。
兽返深山鸟构巢,鹰雕鹞鹘无羁鞅。
贞元之岁贡驯犀,上林置圈官司养。
玉盆金栈非不珍,虎啖狴牢鱼食网。
渡江之橘逾汶貉,反时易性安能长。
腊月北风霜雪深,踡跼鳞身遂长往。
行地无疆费传驿,通天异物罹幽枉。
乃知养兽如养人,不必人人自敦奖。
不扰则得之于理,不夺有以多于赏。
脱衣推食衣食之,不若男耕女令纺。
尧民不自知有尧,但见安闲聊击壤。
前观驯象后驯犀,理国其如指诸掌。
在建中年间,国家放养驯象,从远方的林邑归来,近交广阔的地方。
野兽回到深山,鸟儿在这里筑巢,鹰、雕、鹞、鹘等猛禽没有羁绊。
贞元年间,贡品中有驯犀,上林苑中设立圈养的官司。
虽然玉盆金栈并不算珍贵,但老虎却吞食了狴牢中的鱼。
渡过江去的橘子比汶貉更为出色,时间改变了性情,怎能长久?
腊月北风中霜雪深厚,鳞身蜷缩,终于长往。
行走的路无边无际,费力的传递驿站,通天的异物被幽暗的环境所困。
因此,知道养兽如同养人,不必人人都相互奖赏。
不打扰则在理之中得到,不夺取则能多于赏赐。
脱去衣服,推给食物,生活的方式,不如男人耕作,女人纺织。
尧的百姓并不自知有尧,只见安闲,无忧无虑地击打着泥土。
前面观察驯象,后面驯犀,治理国家就如同指掌之间。
元稹(779年-831年),字和之,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主张诗歌应贴近生活,关注民生,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他的诗作多描写个人情感、社会现实与政治理想,风格清新自然。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驯犀》是元稹在与好友李商隐共同创作时所作的一首乐府。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尤其是对育兽和治理国家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人性与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描写动物驯养与治理国家的关系,展现了元稹对政治理想的思考。诗的开篇即引入驯象和驯犀,象征国家的治理和对待动物的态度,暗喻国家的统治者应如同驯兽师般善于管理与引导。诗中提到的“养兽如养人”,表达了对人性关怀的呼唤,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
诗中反复出现的对比手法,如“玉盆金栈非不珍,虎啖狴牢鱼食网”,用以突出驯养动物的价值与风险,传达出对权力与资源分配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意象鲜明,表现出元稹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此外,诗中提到的“尧民不自知有尧”,反映了对治理成效的隐忧,尧的时代虽美好,但百姓却未必意识到其背后的政治智慧,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警示。最后一句“理国其如指诸掌”,以简明的比喻总结了治理的精髓,强调理政的灵活与明智。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理想治理所需的智慧和观察力,体现了诗人对人性与政治的深刻思考。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驯象”象征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尧民不自知有尧”反映了对____的思考。
判断题:全诗通过动物驯养来隐喻政治治理的智慧。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