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09: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09:49
年年塞下丁,长作出塞兵。
自从冒顿强,官筑遮虏城。
筑城须努力,城高遮得贼。
但恐贼路多,有城遮不得。
丁口传父口,莫问城坚不。
平城被虏围,汉劚城墙走。
因兹虏请和,虏往骑来多。
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筑城安敢烦,愿听丁一言。
请筑鸿胪寺,兼愁虏出关。
年年在边塞的士兵,总是不断地出征。
自从冒顿崛起,官府开始筑起防御城。
筑城需要努力,城墙高可以阻挡敌人。
但担心敌人有很多路,城墙也无法全遮挡。
士兵的传递消息,不必问城墙是否坚固。
平城被敌人围困,汉军在城墙上奔走。
因此敌人请求和谈,他们的骑兵来得多。
我心中半信半疑,筑城仍然高耸。
筑城怎么敢麻烦,希望能听听士兵的意见。
请在这里筑个鸿胪寺,又担心敌人会出关。
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主张“诗应合时”,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诗中表达了对筑城防御的无奈与焦虑,反映出士兵与民众对战争的困惑与不安。
《筑城曲五解》通过描绘边塞士兵的生活和筑城的艰苦,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诗中通过士兵对筑城的努力和对敌人行径的担忧,表现出一种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借助对城墙的描写,隐喻着防御与攻击之间的微妙关系,反映出即使城墙再高,也无法完全阻挡敌人的侵扰。这种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令整首诗带有一种深沉的忧虑和思考。特别是在提到“愿听丁一言”的时候,诗人表达了对士兵们声音的重视,显示出一种对民众意见的尊重,同时也隐含着对官府无能的批判。
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比如“城高遮得贼”与“有城遮不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筑城的无力感。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焦虑,强调了即便有城墙的保护,人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不安。通过士兵的声音,强调了民众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与无奈,对和平的渴望在字里行间流露。
诗中提到的“冒顿”是指哪个民族的领袖?
诗中士兵对筑城的态度是怎样的?
“愿听丁一言”中“丁”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