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寄隐者

《寄隐者》

时间: 2025-04-27 02:01:11

诗句

路绝空林无处问,幽奇山水不知名。

松门拾得一片屐,知是高人向此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1:11

原文展示:

寄隐者
施肩吾 〔唐代〕
路绝空林无处问,
幽奇山水不知名。
松门拾得一片屐,
知是高人向此行。


白话文翻译:

这条路已经断绝,空旷的树林中无处可问;
这些幽静奇特的山水,无人知道它们的名字。
在松树的门口拾到一只鞋,
知道这是那位高人曾经走过的地方。


注释:

  • 路绝:路途断绝,形容偏僻。
  • 空林:空旷的森林,表示无人之地。
  • 幽奇:幽静而奇特,形容自然景色的美丽与神秘。
  • 松门:松树环绕的地方,象征隐逸之所。
  • :一种木屐,形容简朴的生活。

典故解析:
“高人”指隐士或道士,常用于古代诗文中,代表追求隐逸生活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肩吾,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山水、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隐者生活的环境中,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寄隐者》是一首表现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人在极为偏僻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宁静。前两句“路绝空林无处问,幽奇山水不知名”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表现了偏远与无人问津的境况,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而“松门拾得一片屐”则是一个转折,意外的发现让诗人感受到高人曾经的气息,暗示了隐士的存在与追寻。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高人(隐者)生活的向往,隐者的存在不仅是对自然的归属,更是对世俗的超脱。诗中所描绘的环境,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在“知是高人向此行”中,诗人通过一只屐的发现,表达了对高人生活的尊重与向往,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路绝空林无处问”:暗示诗人迷失在茫茫树林中,无法找到出路,表现出孤独和对世俗的隔绝。
    • “幽奇山水不知名”:描绘出山水之美,但无人知晓,体现自然的神秘。
    • “松门拾得一片屐”:在静谧的环境中,发现一只木屐,突显了高人曾经的到来。
    • “知是高人向此行”:通过屐的发现,意识到高人的踪迹,表达对隐者的敬仰。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松树、屐、山水等意象,勾勒出自然与隐逸的场景,富有象征意义。
  •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自然的美与高人生活的理想。


意象分析:

  • 松树:象征隐逸与清高。
  • :代表高人的生活痕迹,隐士的足迹。
  • 山水:象征自然之美,反映诗人与自然和谐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述的环境是怎样的? a) 热闹繁华
    b) 偏僻幽静
    c) 乡村田园

  2. “拾得一片屐”所象征的是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高人曾经的存在
    c) 诗人的孤独

答案:

  1. b) 偏僻幽静
  2. b) 高人曾经的存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如王维的《鹿柴》、李白的《月下独酌》等,均表现了隐逸与自然的主题。

诗词对比:
施肩吾与王维的作品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施肩吾更强调隐者的存在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王维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3.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相关查询

扫花游 铁仁山总宪招游城西某氏园 扫花游 扫花游 扬州个园 扫花游 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 扫花游 晚秋梨花 扫花游 落红 扫花游(台城春饮,醉余偶赋,不知词之所以然) 扫花游 久不得颐盦书,岁暮寄怀 扫花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建之底的字 江珠 美男破老 豆字旁的字 赈粥 学不沾洽 克字旁的字 斲泥 衣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愣头呆脑 独是独非 黾穴鸲巢 银开头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计获事足 心宽意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