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3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2:42
我与均之少年时,京国秋风武昌夜。
藏书惯自签甲乙,鉴古能分床上下。
真好常嗤龙牖窥,知味不同猿羹泻。
自我不见五春秋,插架图书几高亚。
今闻秘获苏诗迹,亟欲传观不敢借。
兰亭快睹自有缘,相思祗恐朱颜谢。
君归几度月华圆,湖水当门山绕舍。
会须访尔来莘庄,黎有莳兮园有蔗。
若问李生近何如,未生白发心先怕。
唯馀豪气不肯降,入山痛哭行酒骂。
我和均之在少年时,曾一起度过京城的秋风与武昌的夜晚。
我们习惯于在藏书上签名,能清楚地分辨古书的上下。
常常嘲笑那些只懂得从窗户偷看的贪婪之人,
他们的品味与我们却是截然不同。
自从我与你分别已过了五个春秋,书架上只剩下几本高处的书籍。
如今听闻你获得了苏轼的诗迹,我急于想要传阅,但又不敢借来。
在兰亭快意地欣赏自有其缘分,我只怕相思会让你的红颜暗淡。
你几度归来月华圆满,湖水环绕着我的门前,山峦围绕着我的舍所。
希望能来莘庄拜访你,那里的田地有甘蔗在生长。
如果问李生近况如何,我虽然未曾白头,但心中却早已恐惧。
唯有那份豪情不肯屈服,入山时我便痛哭着喝酒骂人。
作者介绍:
李振钧,清代诗人,字子韶,号振庵,以诗文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反映了诗人与友人的交情以及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同时也表现了对文学的热爱与对朋友的思念。
李振钧的这首诗通过回忆与均之的少年时光,表现出深厚的友情与对文学的热爱。诗中开头以“我与均之少年时”引入,立即勾起读者对青春的向往与对友情的珍视。接下来的描写,既有京城的秋风,又有武昌的夜晚,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在这一段中,诗人以藏书和鉴古为切入,显示出他与友人的共同追求和学术上的相互切磋。
诗中间提及“今闻秘获苏诗迹”,不仅表现了对友人文学成就的赞美,更透露出一种对古人诗作的追求和敬仰。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对相思的惆怅与对友人容颜的担忧,这种情感的交织,展现出李振钧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有着强烈的共鸣,通过月华、湖水和山峦的描绘,诗人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意境。结尾处表达了对李生的关心和对未来重聚的期待,虽然生活中有着无奈与痛苦,但那份豪情依旧不减。这首诗在抒情中转向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李振钧深刻的哲思与对生活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的追忆,表达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对文学的热爱,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未来重聚的渴望。诗中带有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同时彰显出豪情不屈的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振钧的诗中提到的“均之”是指谁?
“龙牖窥”中的“龙牖”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兰亭”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