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六扬扇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六扬扇》

时间: 2025-05-02 05:58:17

诗句

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

如摈非尔憎,如留岂吾吝。

无心以择物,谁喜亦谁愠。

翁乎勤簸扬,可使糖纰尽。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8:17

原文展示

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
如摈非尔憎,如留岂吾吝。
无心以择物,谁喜亦谁愠。
翁乎勤簸扬,可使糖纰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物品选择的态度,强调了对优劣的分辨。好的东西就像留在手中,坏的东西则应该被摈弃。摈弃并不是因为对它的厌恶,而是因为不想留存。选择物品并不需要心思,谁喜欢谁不喜欢都无所谓。辛勤的耕作,能让糖分得以充分释放。

注释

  • 精良:指精致、优良的物品。
  • 疏恶:疏远、排斥不好或坏的东西。
  • :摈弃、抛弃。
  • :舍不得、吝惜。
  • :指农夫,此处泛指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 簸扬:指用工具筛选、抖动,意在分离杂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领军人物,推行新法,致力于国家的改革和富强。王安石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情壮志,又不乏细腻的描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农耕社会的背景下,反映了当时对农业工具和农作物的关注,强调了勤劳与科技的结合,体现了农民在生产中的智慧和努力。

诗歌鉴赏

《扬扇》这首诗以其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王安石对物品的选择和生活态度的深刻理解。诗歌开头通过“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直接点明了对优劣物品的态度,强调了对品质的重视。接着,诗人进一步剖析了摈弃和留存的心理,说明并非对坏东西有多么的厌恶,而是出于一种自然的选择。

接下来的“无心以择物,谁喜亦谁愠”则反映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无论外界的评价如何,内心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两句“翁乎勤簸扬”,传达了勤劳的价值,暗示通过辛勤的劳动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在这首诗中,王安石不仅传达出对物品的看法,更深入探讨了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强调对良好事物的珍惜和对劣质事物的摈弃。
  • 如摈非尔憎,如留岂吾吝:解析了摈弃与留存的心理,并不是出于厌恶或吝惜。
  • 无心以择物,谁喜亦谁愠: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选择不应受外界影响。
  • 翁乎勤簸扬,可使糖纰尽:强调勤劳的重要性,通过努力获得最好的成果。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扬扇”来比喻选择和筛选。
  • 对仗:运用对仗的结构使诗句更加对称和谐。
  • 拟人:将物品的选择过程赋予人的情感和意识。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勤劳与选择的重要性,倡导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体现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选择与筛选的工具,代表着生活中的智慧和选择。
  • :代表甜美的果实,象征努力后的成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扬扇》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追求名利
    B. 强调勤劳与选择
    C. 对自然的敬畏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2. 诗中“翁”指的是什么? A. 老者
    B. 农夫
    C. 学者
    D. 商人

答案:1-B 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扬扇》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现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辛勤劳动的赞美,但王安石的诗更注重对物品选择的哲理思考,而陶渊明则偏向于对自然的热爱和归隐的渴望。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首春南园作 许州访欧公西湖不得 登贤山绝顶 武陟道中 寺夜咏松风 纳凉忆李耘书 小寒食西村作却忆秀兄 舟过吴江县 尹楼岩久留华亭 夜坐书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嗒焉若丧 千依百顺 牛箧 奇伎淫巧 扬厉 玄字旁的字 雪操冰心 书侩 流渐 寄生虫 厄字旁的字 私字儿的字 阜字旁的字 如坠五里雾中 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