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0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03:21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
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
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
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
这首诗讨论了绘画的标准,认为画的形似与儿童的画作相近。赋诗时如果只关注这一点,那就不能算是懂得诗的人。诗与画本是同源的,都是自然之工,清新美丽。诗中提到的画中有边鸾雀生动写实,赵昌的花则表现出神韵。这两幅画何以如此?因为它们疏朗而又精致、均匀。谁说那一抹红色不能寄托无边的春意?瘦竹如同幽静的人,幽花则像处女般含蓄。枝头的雀鸟低飞高翔,摇曳中花间的雨滴轻轻滑落。鸟儿的翅膀将要振翅而起,树叶也随之纷纷扬起。可怜那采花的蜜蜂,清甜的蜜寄托在两只花瓣之间。如果有人才华横溢,春天的气息便能融入他的笔墨之中。悬念着你是否能作诗,寄托声音求得妙语。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都极具影响力,被誉为“诗中之龙”。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细腻柔和。
这首诗作于苏轼在鄢陵的时期,反映了他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与欣赏。诗中提到的画作是他与王主簿的交流,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苏轼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是一首通过对绘画的探讨而引发的诗歌,诗中反映出诗人与画家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艺术的共同追求。诗的开头直接引入了绘画的标准,强调了形似与儿童画的亲近,表达了苏轼对形似的质疑,说明了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更为深邃和内涵丰富。
接下来,苏轼通过对两幅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画中精妙之处的欣赏。边鸾雀和赵昌花不仅是具体的绘画对象,更是艺术之美的象征,充分体现了诗画同源的理念。诗中提到的“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生动地表达了色彩在艺术中的象征意义,暗示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意境深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比喻,展现了苏轼深厚的艺术修养与宽广的思想境界。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诗人不仅在赞美绘画的技艺,同时也在传达一种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绘画的讨论,表现了苏轼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强调了艺术应当超越形似,追求更深层的内涵与意蕴,同时体现了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也适用于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艺术的深刻感悟。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边鸾雀”象征着什么?
填空题:苏轼认为,真正懂得诗的人应当超越_____。
判断题:这首诗强调了诗与画是完全无关的艺术形式。(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