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3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38:56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作者: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保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
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
可怜先生槁,朝日照苜蓿。
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吾旧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首诗写与可画竹时的情景,看到竹子却看不见人。不是只看不见人,而是神情恍惚,仿佛遗落了自己的身体。人的身体与竹子融为一体,源源不断地吐出清新。庄周的那个时代是没有这样的境界的,谁又能理解这种凝神的状态呢?如果如今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境界,那么这竹子又怎么会存在呢?那用春蚓的笔,画出的只是一树风中的柳条。你看看那断崖上,瘦小的节间如同蛟蛇般蜿蜒而行。此时这霜打的竹竿,似乎再次被江湖的手所掌控。晁子笨拙生计,举家只闻食粥的消息。今天又绝望倒下,谄媚于墓地得到的是霜竹。可怜那位先生的槁木,朝阳下照耀着苜蓿。我的诗虽如此,却可以让人忍受没有肉的生活,但我旧诗中却说过,虽然可以忍受没有肉,却不能没有竹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内容涉及哲理、生活、自然等多个方面。
该诗创作于苏轼与晁补之相识之际,主要反映了苏轼对自然、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竹子表现了人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苏轼对人生态度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与可画竹的场景,引发对人的存在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开篇“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直接引入了诗的主题,表现出一种恍若无人的状态。接着,诗人通过“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来表达人与自然的融合,竹子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是诗人心灵的寄托。庄周的哲学思想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强调了人要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诗中对竹子的描写细腻而生动,既有对竹子的形象描绘,也有对其象征意义的深入挖掘。通过“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诗人以竹子为媒介,引出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似乎在说艺术应当源于自然,反映真实的情感。
最后几句则以一种自嘲的口吻结束,表现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人虽然抱怨生活的艰辛,却依然珍视竹子的存在,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诗人虽生活艰辛,但始终珍视自然的存在,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态度。
选择题: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A. 竹子
B. 柳条
C. 蛟蛇
D. 苜蓿
填空题:诗中提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这句诗表现出一种__的状态。
判断题:苏轼在诗中表达出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奈。(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