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5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54:48
我有一枝筇,夭矫如游龙。
由来博望使西域,万里持寄衰病翁。
自蜀历楚入吴越,名山胜地多留踪。
先排衡山云,直上南台升祝融。
次登岘山首,北望京洛浮尘中。
白鹭洲前弄明月,黄鹤楼上迎清风。
东游秦望探禹穴,天台雁荡观奇峰。
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尘红。
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
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
横挑斜曳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
提携九节常在手,四方上下俱相从。
我常病足不能履,赖汝左右扶持功。
老形已具身伛偻,讵可一日无此公。
杖兮切勿化龙去,留取百岁扶衰慵。
我有一根竹杖,形态修长如游龙。
它由来是博望的使者送往西域,千里之外寄给衰老的病人。
从蜀地经过楚地进入吴越,名山胜地都留有我的足迹。
先是排云而上衡山,直登南台升上祝融峰。
接着登上岘山,北望京城洛阳的浮尘。
在白鹭洲前把月光玩弄,在黄鹤楼上迎接清风。
东游秦岭探寻禹的穴位,天台与雁荡观赏奇峰。
这根孤独的竹杖有如岁寒的操守,坚韧的节操岂肯染上都城的红尘。
它飘然而去无法把握,西山南浦随意而行。
在广阔天地中自由放行,仰望宇宙皆是虚空。
横挑斜曳任我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
我手中常提携着九节竹杖,四方上下都随我而行。
我常常因病足不能行走,靠着你在左右扶持我。
老态已显,身体佝偻,岂能一日没有你这个朋友。
竹杖啊,切勿化作游龙,留下百岁扶持我衰惫的身躯。
蔡戡,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风光,擅长描绘山水之美,具有明显的个性和风格。
《筇竹杖歌》写于诗人身患疾病之际,表达了他对竹杖的依赖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竹杖不仅是身体的支撑,更象征着诗人不屈的精神。
《筇竹杖歌》是一首颇具哲理的作品,诗人通过对竹杖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竹杖不仅是诗人行走的工具,更是他精神的象征。诗人以“筇”作为主线,结合自然山水,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的诗人形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诗中多处提到名山大川,如衡山、岘山等,显示出诗人游历的广泛与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对这些名胜的描绘,诗人不仅回忆了过去的旅行,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向往。诗人对竹杖的深情厚谊,反映了他在老年时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执着,表达了对衰老的恐惧和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崇敬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我有一枝筇,夭矫如游龙。
诗人自述拥有一根竹杖,形态修长,像游动的龙,展现出竹杖的灵动与生命力。
由来博望使西域,万里持寄衰病翁。
竹杖的来历被赋予了使命,寄托着对衰老和疾病的关怀。
自蜀历楚入吴越,名山胜地多留踪。
诗人游历的轨迹涵盖了多个省份,足迹遍布名胜古迹,显示出他丰富的经历。
先排衡山云,直上南台升祝融。
描述登高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追求卓越与精神上的升华。
次登岘山首,北望京洛浮尘中。
远望京城的浮尘,暗示着对繁华世俗的感慨与思考。
白鹭洲前弄明月,黄鹤楼上迎清风。
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东游秦望探禹穴,天台雁荡观奇峰。
通过对奇峰的观赏,表达了诗人探索与欣赏自然的情怀。
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尘红。
强调竹杖的坚韧品质,象征着诗人不屈的精神。
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
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强调对生活的放下与从容。
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
表现出一种超脱与自由的生活观。
横挑斜曳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
竹杖的随性运动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自由选择。
提携九节常在手,四方上下俱相从。
竹杖成为了诗人的伴侣,随时陪伴在侧。
我常病足不能履,赖汝左右扶持功。
强调了诗人对竹杖的依赖,展现出老年人的无奈。
老形已具身伛偻,讵可一日无此公。
诗人自觉老态已显,竹杖成为他生活的必需品。
杖兮切勿化龙去,留取百岁扶衰慵。
最后,诗人希望竹杖不要化作游龙,继续陪伴他度过晚年。
诗歌围绕竹杖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既有对衰老的感慨,也有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深厚的人生哲理。
“我有一枝筇”的意思是:
A. 我有一根竹杖
B. 我有一根木棍
C. 我有一根铁杖
答案:A
诗中提到的“博望使”是指:
A. 一位诗人
B. 古代的使者
C. 一位将军
答案:B
“我常病足不能履”中的“病足”指的是:
A. 伤腿
B. 疲惫的双脚
C. 生病的脚
答案:C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筇竹杖歌》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