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4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48:53
《羌村》
——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西边的羌村,夕阳映照下的广阔平地。柴门外,鸟雀鸣叫,远道而来的归客终于回到故乡。妻子和孩子们惊讶于我还活着,擦干眼泪显得既惊喜又担忧。经历动荡的岁月,能够平安归来真是偶然。邻居们坐在墙头,感慨不已,叹息连连。夜深时分,我与家人对坐烛光下,恍若做梦。年岁渐长,生活艰辛,回到家中却少了欢愉。小儿紧紧依偎在膝旁,生怕我再离去。回忆往昔,追逐凉爽时光,绕着池边的树木。北风萧萧,心中百般忧虑。幸好知道丰收的禾黍,心中稍感安慰。如今可以慢慢品尝,借酒消愁。鸡群在喧闹,客人到来时鸡犬相争。驱赶鸡群上树,开始听到敲打柴门的声音。村里的老人们,询问我远行的事迹。手中各自拿着酒壶,倾倒浑浊的酒再调清。不要嫌酒味淡薄,田地里无人耕作。兵戈尚未平息,孩子们都被征去。请为这些老人歌唱,艰难的生活让我感到深深愧疚。歌唱完毕,仰天长叹,四周的人都泪流满面。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厚的历史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作品涉及政治、军事、民生等多个方面。
《羌村》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之时。诗中反映了他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漂泊与战乱后,回归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无奈。
《羌村》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的诗,展现了杜甫对个人、家庭与社会的深切思考。诗中开头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配合日落的意象,象征着希望与归属。接着,诗人通过对妻子与孩子反应的描写,展现了归乡的喜悦与家庭团聚的温暖。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国家动荡和个人遭遇的深刻反思,诗人感受到世事无常,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表现出对未来的忧虑。
诗中的邻里情谊、家庭温情与对故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对儿童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关切。最后,杜甫呼唤老人们歌唱,表达了对生活艰辛的深刻认知和情感的共鸣,结尾时的泪水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欢聚的喜悦,又有对苦难的反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羌村》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个人在国家动荡中的无奈与困惑,表现了对家庭温暖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反映了人道主义的情怀与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关切。
选择题:杜甫的《羌村》主要描绘了什么主题?
A. 自然景观
B. 战乱与家庭
C. 友谊与爱情
D. 个人奋斗
填空题:诗中“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描写了_____。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儿童尽东征”表达了对儿童被征召的_____(同情/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