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1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11:04
湛湛秋露滋,开此檐下葵。
清馥随轻风,丹心耀朝辉。
惜哉未能久,久已成空枝。
芃芃园中草,春秋长萋萋。
没我阶前兰,欺我石上芝。
寒霜一朝下,亦复相披离。
岂如南山松,夭矫挺奇姿。
春风与秋霜,荣瘁两不知。
清晨的露水滋润着大地,檐下的葵花悄然绽放。
清香随风飘散,心中那份赤诚在晨光中闪耀。
可惜的是,这一切并不能长久,早已变成空枝。
园中繁茂的草木,春秋时节总是生机盎然。
我眼前的兰花,似乎在欺骗我那石上的芝草。
寒霜一夜之间降临,使它们也被无情地分离。
哪里比得上南山的松树,挺拔而有奇特的姿态。
春风与秋霜,荣华与衰败,二者都不知晓。
惠远谟,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人生感慨,风格清新、质朴,常以自然景象引发对人生、时光的思考。
《秋日杂感 其一》创作于秋季,诗人在这个时节感受到自然的变化,结合自身的感悟,写下了对生命、时光流逝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生哲理的关注。
《秋日杂感 其一》是一首充满哲思与自然美的古诗,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自然轮回的深刻思考。开篇的“湛湛秋露滋,开此檐下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日清晨的宁静与美好,露水滋润着植物,传达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与清新。接着,诗人转而思考生命的无常,“惜哉未能久,久已成空枝”,在赞美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芃芃园中草,春秋长萋萋”一句,诗人通过对草木繁盛的描绘,强调了生命的繁荣与生生不息,但随后的“没我阶前兰,欺我石上芝”则隐含了对美好事物短暂存在的无奈与失落。最后,诗人以“岂如南山松,夭矫挺奇姿”作为总结,表现了对坚韧与长青的松树的向往,暗示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荣枯与时光的流转,形成了一种美丽而又哀伤的情感基调,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强调了自然的循环与生命的坚韧,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与哲理。
诗中提到的“秋露”象征什么?
诗人对兰花的态度是?
“岂如南山松”中的松树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