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0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04:18
城头落日黄云起,
断草飞蓬满千里。
红尘一骑踏高回,
半夜驱兵渡辽水。
马蹄行尽关山月,
燕然山下沙如雪。
负戈泪落暗吞声,
烟陇悲笳共幽咽。
我皇有四海,
何用穷玄冥。
边人纵戮尽,
亦是吾生灵。
先王修德怀四夷,
梯航重译归无为。
不使城南征夫怨,
三春折尽绿杨枝。
城头上夕阳西下,黄云滚滚而起,断草和飞蓬在千里之外随风而舞。红尘中,一骑马儿踏着高峻的回头路,半夜时分驱动军队渡过辽水。马蹄声响尽关山月下,燕然山下的沙子如同白雪。负着武器,泪水暗自流下,悲伤的笳声在烟雾弥漫的旷野中凄婉地响起。我的皇帝统治着四海,为何要穷尽黑暗深渊。即使边疆的人被杀戮殆尽,他们也是我生灵的一部分。先王以德怀柔四方异族,重修航道使他们归附。不要让城南的征夫心中怨恨,三春时节绿杨的枝条都已折尽。
李新,字子新,号雪谷,宋代诗人,出生于北宋时期的边陲地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反映边疆生活和战乱的主题,风格多为豪放激昂。
《出塞》作于战乱时期,诗人目睹边疆战事,心中感慨万千,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生灵的怜悯。诗中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统治者的期许,反映了社会对战争的厌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与战争的残酷现实,通过夕阳、黄云、马蹄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又凄凉的氛围。开篇以“城头落日”引入,设定了一个黄昏的场景,在这幅画面中,诗人用“断草飞蓬”渲染了战火后的荒凉,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边塞图景。接着,诗人描绘了一骑孤马踏上回家的路,半夜渡水的场景,展示出士兵在战火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马蹄行尽关山月,燕然山下沙如雪”则用优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和平的渴望。结尾部分则深刻反映了对国家与民族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先王治国理政的回顾,提出了希望君主以德治国的愿望,表现出一种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生灵的关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既有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也有对和平的向往,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主题围绕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展开,表现了对生灵的关怀与对统治者的期望,传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黄云”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乱
c) 自然
答案:b) 战乱
诗中“马蹄行尽关山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孤独与思念
c) 怒火
答案:b) 孤独与思念
“负戈泪落暗吞声”中“负戈”是什么意思?
a) 背负武器
b) 负担重任
c) 放弃武器
答案:a) 背负武器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李新的《出塞》更强调战争的悲惨与人性的思考,而《登鹳雀楼》则表现出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生哲学。两者在意境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