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2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29:15
清平乐 此篇促游山
作者: 刘敏中 〔元代〕
今晨过望。
尽得山形状。
石险路危心欲荡。
手拨白云又上。
半空仰见仙庵。
山灵许我高探。
倦处旋倾春酒,
不愁冒雨卫岚。
今晨我经过高处,
山的形状尽收眼底。
崎岖的石路险峻,心中难免惶恐。
我手拨云雾继续向上。
在半空中仰望见仙人居住的庵堂。
山中的灵气允许我高高探寻。
在疲倦的地方,斟满春酒,
即使冒着雨也不怕风云变幻。
“仙庵”一词,常用于描绘道教文化中隐士的居住地,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生活。诗中提到的“山灵”与“仙庵”,都与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有密切关系,反映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刘敏中,元代诗人,擅长词作与诗歌,风格多变,常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游山之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那个时代,文人雅士多游山玩水,寻求诗意和心灵的寄托。
《清平乐 此篇促游山》是刘敏中对于自然山水的细腻描摹与深刻感悟的体现。诗人在游山过程中,既享受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开头的“今晨过望”,让人感受到清晨的宁静和新鲜,接着“尽得山形状”则展现了诗人高处观山的豁然开朗。
在对险峻道路的描写中,诗人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内心的惶恐,“石险路危心欲荡”生动而真实,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攀登的艰辛与挑战。随后“手拨白云又上”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勇于追求的精神,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半空仰见仙庵”一语,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山中的仙庵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令人向往。而最后几句,诗人从疲惫中寻找慰藉,斟酒畅饮,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洒脱。整首诗情景交融,融汇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此诗主要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追求理想与心灵寄托的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眼中的自然美景与内心的哲思,充满了诗意的张力。
诗词测试:
诗中“石险路危心欲荡”中,“危”字的意思是:
A. 危险
B. 高
C. 远
D. 平
“半空仰见仙庵”中的“仙庵”指的是:
A. 普通的居所
B. 道士的居住地
C. 皇宫
D. 市井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A. 恐惧
B. 敬畏与热爱
C. 无所谓
D. 逃避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