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3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39:53
啁喳娇燕语茅茨。
红暗海棠枝。
双丫小髻谁家女,
踏青归三月三时。
淡淡郁金衫子,
盈盈玉药钗儿。
避人忙掩女仙祠。
背后见腰支。
金鞭过客争回首,
拉山翁怀古成诗。
当日萝村里,
误人曾有西施。
在茅草屋檐下,娇燕啁啾地鸣叫着。
红色的海棠花在阴影中显得暗淡。
那双丫髻的女孩是谁家的?
在三月三的时节,她踏青归来。
她穿着淡淡的郁金香衫,
头上插着盈盈的玉药钗。
她忙着躲避他人,掩住了女仙的祠堂。
从她的身后可以看到那纤细的腰肢。
过路的金鞭马车,纷纷回头观望,
拉着山翁吟怀古诗。
往昔在萝村,曾有误人之美的西施。
作者介绍:张可久,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和诗人,擅长写作曲词,作品多描绘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情感细腻,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三月初春,诗人在西郊踏青时所作,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春游的乐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与欣赏。
这首《风入松 三月三西郊即事》通过细腻的描绘呈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开篇以“啁喳娇燕语茅茨”引入,轻快的鸟鸣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接着,诗人转向了踏青的女孩,她的形象不仅美丽动人,还带着一丝羞涩,体现了年轻女孩的纯真和活泼。
诗中用“淡淡郁金衫子,盈盈玉药钗儿”描写女孩的装束,色彩柔和,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同时,女孩在躲避他人目光的细节,展现了她的矜持和害羞,增加了诗的情感层次。接下来的“金鞭过客争回首”则引入了他人的目光,展现了社会对美的共鸣与欣赏。
最后两句“往昔在萝村,误人曾有西施”,则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诗人以西施的典故暗示了美丽所带来的影响力和历史的厚重感。整首诗在描绘春天景象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张可久诗歌中常见的细腻和深刻,情感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美好青春的怀念,展现了人们对美的向往与欣赏,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踏青”指的是什么活动?
“金鞭过客”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张可久的这首诗更侧重于描绘春日的生机与青春的美,而李白则是在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但侧重点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