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2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26:28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
作者:卢纶 〔唐代〕
同作金门献赋人,
二年悲见故园春。
到阙不沾新雨露,
还家空带旧风尘。
杂花飞尽柳阴阴,
官路逶迤绿草深。
对酒已成千里客,
望山空寄两乡心。
出关愁暮一沾裳,
满野蓬生古战场。
孤村树色昏残雨,
远寺钟声带夕阳。
谁怜苦志已三冬,
却欲躬耕学老农。
流水白云寻不尽,
期君何处得相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从弟瑾在考试之后分别的愁苦心情。两人曾经共同参加金门的赋试,经历了两年的悲伤,才得以回到故乡。即使到了京城,却未能沾染到新雨的滋润,回到家中仍然带着旧日的尘埃。春天的花已飞尽,柳树的阴影愈发深重,通往官场的道路曲折,绿草丛生。对酒而坐,已成千里之外的客人,远望山川,寄托了对两乡的思念。
出关时,愁苦的黄昏沾湿了衣裳,映照着满野的蓬草,曾经的战场。孤村的树色在残雨中显得昏暗,远寺的钟声在夕阳中回荡。谁来怜惜我这三冬的苦志?我却只想向老农学习耕作。流水与白云无尽无休,愿你在何处再相逢。
作者介绍:卢纶(约760年-815年),字子美,号少陵,唐代诗人,早期与王维、李白等人齐名,后期以诗歌表现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变迁。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卢纶与其从弟瑾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后,因考试失利而愁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诗中对故乡的描绘和对人生的反思,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开头两句直接点出与从弟共同参加金门赋试的经历,随后转入对故乡春天的悲伤回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中通过“到阙不沾新雨露,还家空带旧风尘”表现出考生的失落与无奈,既有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杂花飞尽柳阴阴”,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对酒而歌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已成为“千里客”,寄情于山水之间,展现了对两地的深情思念。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出关后的愁苦和对未来的迷茫,尤其是“谁怜苦志已三冬”,表露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情碰撞。最后,流水与白云的意象,象征着人生的无尽与不确定,表达了对未来相逢的期待和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未来的迷茫。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愁苦与期待,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金门”指的是:
A. 一扇门
B. 科举考试的地点
C. 一种花
D. 一种酒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
A. 忘却
B. 思念
C. 愤怒
D. 奢望
“出关愁暮一沾裳”中的“沾裳”是什么意思?
A. 沾湿衣裳
B. 佩戴衣裳
C. 送别衣裳
D. 换上衣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