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5:03
作者: 董如兰(畹仙) 〔清代〕
端阳重遇,可应是辗转天高难越。
炫日葵榴疑是泪,触景偏增呜咽。
三载离乡,两经兵火,孤负芳时节。
五丝续命,寸肠应被千结。
休问鼓吹谁家,龙标何处,风鹤成警怯。
魂梦飞扬旁人须,讶道鬓斑形劣。
渔父忘言,汨罗留恨,醉醒凭人说。
伶仃儿女,有谁为我疼热。
端午节又一次来临,或许是因为我辗转流离,难以抵达那高高的天空。
炫目的阳光和盛开的石榴花让我心生泪水,触景更让我增添了几分呜咽。
三年离开故乡,经历了两次战乱,竟然辜负了这美好的时光。
五丝相连生命的线,心中的痛苦应该被千般纠结。
不要问谁在鼓吹歌声,龙标在何处,风中的鹤也让我心生警惕。
我的灵魂与梦境在飞扬,旁人却惊讶地说我鬓发已斑白,形容憔悴。
渔夫沉默无言,汨罗江边留有遗恨,醉醒之后只能向他人倾诉。
孤独的儿女,有谁能为我温暖心灵?
作者介绍: 董如兰(畹仙),清代女诗人,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时事,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身处离乡之地,感受到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大江东去 午日和韵》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与无奈的诗作。开篇以端午节为契机,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人生漂泊的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炫日”、“葵榴”,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泪水。尤其是“三载离乡,两经兵火”,将个人的遭遇与历史的悲剧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在家国沦陷、战火纷飞中所承受的痛苦。
此外,诗中“魂梦飞扬旁人须,讶道鬓斑形劣”一句,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岁月的流逝,诗人虽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却被现实的困扰所束缚,彰显了离愁别恨的深沉。最后的“伶仃儿女,有谁为我疼热”更是道出一种孤独感,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常常处于边缘的无奈与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温暖与关爱的渴望。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到孤独与无助,折射出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苦涩体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诗人使用了哪个意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董如兰的《大江东去》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对比,前者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乡,后者则更多地表达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人生哲理。虽然两者风格各异,但都穿插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