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4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47:50
舟中对月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过峡水不清,浑浊甚他处。
今朝喜得晴,看月莫犹豫。
尽力掀篷开,净着两眼觑。
月色更婀娜,炯然洗积虑。
前矶水冲撞,传若小滟滪。
令人厌水程,惟祝江灵助。
天地境界古,恨无槁梧据。
馀樽就手沥,适口乏啖茹。
嗫嚅味自佳,不须劳举箸。
醒去掩篷眼,零落故衾絮。
呼天招仙游,同学列子御。
傥转北头风,稳涉芜湖去。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舟行驶在清澈的水面上,对月亮的欣赏与思考。诗人感慨峡谷中的水流不如其他地方清澈,今天晴朗的天气让他心情愉悦,他迫不及待地掀开船篷,目光聚焦在月亮上。月色愈发迷人,仿佛洗净了他心中所有的烦恼。前方的水波轻轻拍打着岸边,像小涟漪一样。舟行的过程让人厌倦,他希望江神能给予帮助。天地的景色古老而辽阔,诗人感到没有能够依靠的树木。手边的酒樽刚好可以倒出酒来,但却没有美味的菜肴可供享用,轻声细语的味道本身就不错,不必再去费力用筷子。醒来后掩住船篷,旧时的被褥零零落落。诗人呼唤天仙游玩,希望能与列子一起乘风而行,若能转向北方的风,稳稳地驶向芜湖。
作者介绍:董嗣杲,字宗道,号月洲,南宋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婉约,常以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乘舟游历之际,正值晴朗的夜晚,诗人心情愉悦,在月光下感悟自然之美,反思人生,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内心的宁静。
《舟中对月》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的山水诗,诗人在舟中对月,既表现出对自然美的欣赏,又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月色的迷恋与对生活的感悟。开篇以“过峡水不清”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气氛,接着“今朝喜得晴”则表现出诗人因天晴而愉悦的心情。
诗中通过“尽力掀篷开,净着两眼觑”表现出诗人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强烈愿望,月色的“婀娜”让诗人心灵得到洗涤,抛开了生活中的烦恼。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对水程的厌倦以及对江灵的祝愿,流露出一种对人生旅途的无奈与期盼。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通过与月亮的对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心境。这种对月亮的情感不仅限于欣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由与灵魂归宿的向往。
逐句解析:
过峡水不清,浑浊甚他处。
描述峡谷中的水流不清,暗示环境的恶劣。
今朝喜得晴,看月莫犹豫。
诗人因天气晴朗而感到高兴,鼓励自己及时欣赏月亮。
尽力掀篷开,净着两眼觑。
迫不及待地掀开船篷,专注于欣赏月色。
月色更婀娜,炯然洗积虑。
月光更加柔美,洗净心中的烦恼。
前矶水冲撞,传若小滟滪。
描述水波轻轻拍打岸边,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令人厌水程,惟祝江灵助。
旅途的乏味让人厌倦,期望江神能给予帮助。
天地境界古,恨无槁梧据。
感叹天地的广阔与古老,渴望有依靠的地方。
馀樽就手沥,适口乏啖茹。
只剩下酒,却没有美味的菜肴。
嗫嚅味自佳,不须劳举箸。
轻声细语的味道本身就不错,不必再去用筷子。
醒去掩篷眼,零落故衾絮。
醒来后遮住眼睛,旧时的被褥散落一地。
呼天招仙游,同学列子御。
期盼天仙的游玩,想和列子一起飞翔。
傥转北头风,稳涉芜湖去。
如果能转向北风,就能安全驶向芜湖。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以及对心灵寄托的渴望。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体现了对自由与灵魂归宿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过峡水不清”,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失望
c) 兴奋
诗人对月亮的态度是?
a) 漠不关心
b) 欣赏与渴望
c) 嫉妒
“呼天招仙游”中提到的“列子”指的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一种神话传说
c) 一位诗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