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4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40:13
《寄邓道士(并引)》
罗浮山有野人,相传葛稚川之隶也。邓道士守安,山中有道者也,尝于庵前见其足迹长二尺许。绍圣二年正月十日,予偶读韦苏州寄全椒山中道士诗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遥持一樽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乃以酒一壶,仍依苏州韵作诗寄之云。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在罗浮山上有个隐士,传说是葛稚川的门徒。邓道士在山中居住,他在庵前留下的足迹长达两尺。我在绍圣二年正月十日,偶然读到韦苏州寄给全椒山中道士的诗,诗中写道:“今早郡斋冷,忽然想起山中客。”诗中描绘了涧底捡柴火,归来煮白石的情景。远方我举起一樽酒,想要慰藉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落叶满山,我不知道该从何处寻找行踪。于是我用一壶酒,依然按照苏州的韵律作诗寄给他:“一杯罗浮春,远送采薇的客人。”遥想他独酌之后,醉卧在松下的石头上。幽静的人无法见到,清啸声在月夜中回响,聊与庵中人嬉戏,空飞的踪迹本就无影无踪。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文、赋等,风格多样,常以豪放、清新见长。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和思想,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此诗创作于绍圣二年,正值苏轼被贬之际,内心感受着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邓道士的寄诗,表达了他对山中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
《寄邓道士》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深度的诗作。整首诗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隐士生活的场景,展现了送酒寄情的意境。开篇以“罗浮山有野人”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的自然环境中,接着交代了邓道士的身份背景,增加了诗的厚度和历史感。诗中提到的“白石”和“松下石”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清静而又孤独的生活氛围。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尤其是“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不仅展现了隐士的潇洒与洒脱,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最后的“空飞本无迹”更是强调了隐士生活的随性和自由,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
整首诗围绕着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孤独与友谊的深刻思考。
罗浮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苏轼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邓道士的思念?
诗中“幽人不可见”体现了怎样的情感?